第358章 政论
眾將咽了咽口水。
“朕欲拨专款,於晋阳大学下设『总角团”,广纳天下稚英。凡年达六岁、资质出眾者,皆可入选。入团者,食宿学用一应由朝廷供给一一晨起诵经习礼,午后演武修文,閒暇则游歷四方,以广见闻。若家长愿亲自接送,自无不可;若家务繁忙,亦有团卫护送,必保学子往返周全。”
从六岁到十五岁,整个齐国最好的教育资源都会倾注在这些孩子身上,因为他们不仅是这些家族的子嗣了,还是未来大齐的接班人,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家世高贵、地位非凡的良家子。
他们受承皇恩,又自小与同龄人一起学习礼仪和对大齐的忠君爱国思想教育,绝大部分人都会保持为齐国尽忠的高昂热情。
当然,尽不尽忠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子弟从小就会和同龄同阶层的孩子们认识在一起,就像当年高王和他的小伙伴们一样,略微有些政治嘎觉的,都能品出来一些异样的味道。
“十五岁之后就该毕业了,根据他们的考评安排出路,成绩优异的,看情况给予低品官职,或入军中,从基层开始歷练,若是想继续深造,就入文林馆。”
高殷观察他们的神色,笑著说:“朕將来有了皇嗣,自然也会把他送进去的。”
眾將瞳孔震颤,这意味著从一开始,自己的孩子就结识了当今最尊贵的贵人,甚至可能是未来的天子。
“先皇圣明啊。”
高殷看著远方活跃的女子们,忽然感慨起来:“先皇实在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圣君,如果没有他,就没有我们大齐的今日。”
眾臣迎合著这番话,只听高殷晞嘘片刻,转而说:“创业维艰,守成不易。朕欲编篆《天保政论》,辑录太祖治国之言、君臣问对之要,使后世知我朝开基之难、守业之慎。凡先帝詔令、廷议奏对、训诫之言,皆当详录其中,以彰圣德,以警后人。”
臣子们面面相,有这玩意儿吗?高洋在位时性情暴烈,言行多隨性而为,何曾有过系统政论?
但新君既然这么说了,他们也只能附和,转瞬之间,奉承之词如潮水般涌来:“是极,是极,
《天保政论》若成,必为治国圭泉。”
“朕想起这么一件事情。”
高殷笑著,说起以前的往事:“天保二年,太祖下詔,命魏侍中撰写魏史,还对其言道:『好直笔,我终不作魏太武诛史官』,《魏书》终成。”
“其后有宵小之徒,妄议魏史,构陷侍中。太祖圣鉴如炬,不但庇护魏侍中,更以雷霆之威整肃史纲,凡谤史乱政者,皆付有司严惩不贷。”
“朕看这件事情,就很好地体现了太祖崇史重道、秉笔存真的精神嘛!非但保全史官清正,更彰往考来,以正视听,实为后世垂范。”
勛贵们也想起来了,的確有这么件事情,只是他们没料到,这种体现先帝残暴的事情,还能这么反转。
心里这么想,但嘴上已经知道如何说了,群臣阿奉承,绞尽脑汁想著当初高洋的种种作为,
想著他埋藏的深意和真诚,不知不觉就发明了许多记忆,连他们自己都觉得確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