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更戍
接下来的日子,高殷將晋阳的庶务交给了高睿,剩下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收拾晋阳军身上。
说是收拾,更多是设宴,一起射猎,还有聊著未来的发展,倾听他们对將来的计划,特別是对周齐战爭的构想。
晋阳军多的是老將,莫说高殷,辈分比高洋高的都不少,能否收服他们,关係著高殷是否能成为真皇帝,以及大齐未来的国家战略。
政治问题首要是经济问题,无论是什么人,他总要吃饭,吃不饱就要闹事。同样的,在各种矛盾和衝突里,经济的问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统治者通过对国家財政的分割,掌握了政治话语权。
要分配利益,才会有人追隨自己,可说是这么说,到底要怎样分配、分配什么利益呢?
根据大齐目前的官方户籍帐目,齐国的户数大约在二百九十万,换算下来,人口大概是在一千八百万左右,这个状况其实比唐朝好得多,唐朝贞观年间,人口也不过是一千三百多万,相当於一点五倍的唐朝。
而且齐国的人口数量也是保守了,因为北齐灭亡的时候人口总数大概在两千万,这其中还有大量的隱匿户口被世家、贵族藏起来了。
而如今齐国勛贵的本封、別封户数大概有七万户,再加上官员们所领的食千,那么勛贵官员们所收得的爵禄,占全国每年上交租调的百分之二,也就是三万五千匹绢,四万斤绵,十五万石粮食被勛贵所瓜分。
当然,齐国毕竟家底股富,高洋捉襟见肘主要是因为他自已胡乱折腾,而且他的葬礼又费了一大笔,因此使得近段时间,高殷所能调用的资財不如此前充沛,仅有一百五十万石粮食,五十万匹绢,十五万斤,折合为粮食大概三百万石,对他个人是吃得盆满钵满,对全国而言,的確资用不足。
不过淮南屯田的计划进行得很顺利,陈国刚刚换了皇帝,陈蓓坐稳皇位都来不及,就更没有精力去干涉淮南了。
而皇叔高淹的政务能力著实出色,加上辛术之子在他身边辅佐,將那里管理得井井有条,明年就將从那涌入二百万石左右的资用,全国的赋税也会有大概五百万石左右,这还是在齐国在诸多勛贵的盘剥下所能得到的帐面赋税。
说到底,最上层的统治者管好自己,真心实意的拿收来的税办事,齐国怎么也是创立不到三十年的新政权,又占据了中原最富饶的土地,有这些资財很正常。
饶是如此,也需要设置转运使,这是唐朝中期出现的新官职。
李唐建都长安,因关中地狭,產粮不敷食用,需仰给於盛產粮食的江淮,而高宗之后官员激增,因此粮食成为紧迫的问题,就有了设专使以负责漕运的必要。
鄴都和普阳最初在魏末被破坏严重,但经过高欢父子三代人的修补后,已然不缺粮食,甚至河北本身就是產粮之地,有著河北平原这一块大粮仓,幽州也是土壤肥沃,流著奶与蜜的应许之地。
不过中央朝廷把控钱粮是必应的道理,转运使的出现,能够更好地帮助朝廷运输和管理盐铁粮食等战略资源,而且还是皇权延伸的表现,多养这么一些官员也是值得的。
钱粮是皇帝的胆气,有了这些储备,那么对普阳军具体执行起来的,是大棒和胡萝卜交叠的战法。
大棒是更成法,北宋初年,为了不让自家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赵匡胤就经常和赵普开会,討论怎样才能把国家稳定住。
最后赵普提出了几个办法,第一个是养兵,其实就是在各地建立徵兵处,用更好的条件將全国大量的流民人口给养起来,这一点和府兵制极为类似,但细节不同:优秀的进中央当禁军,次一点的编团训练,做本地的防守乡兵,最差的就掛靠个兵的名义,实际上就是官方劳役,跟食干差不多。
第二个就是在养兵之上的更成法,让大批的禁军分別驻扎京师与外郡,內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但將领不隨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这样的好处是將领和士兵不熟,削弱將领专权,但坏处也是不熟,同时削弱军队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