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刘邦用反间计除掉了范增,但他在滎阳的处境依然没有得到改善。项羽的军队把滎阳围得水泄不通,刘邦根本无法突围。
就在刘邦走投无路的时候,將军纪信站了出来,他对刘邦说:“大王,现在情况危急,为了您的安全,我愿意假扮成您,引开楚军,您趁机逃走。”
刘邦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看著纪信,说:“纪將军,你这一去,必死无疑,我怎么能让你去送死呢?”
纪信坚定地说:“大王,为了您,为了大汉的未来,我死不足惜!”
刘邦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纪信的请求。
於是,纪信穿上刘邦的衣服,坐上刘邦的车,带著两千名妇女,从滎阳东门出城,大声喊道:“城中粮食已尽,汉王投降!”
楚军一听,以为刘邦真的投降了,都欢呼起来,纷纷跑到东门去看。
刘邦则趁机带著张良、夏侯婴等人,从西门逃出了滎阳。
项羽发现自己被骗后,气得暴跳如雷,他下令把纪信烧死。纪信虽然死了,但他的英勇行为却被人们铭记在了心中,他用自己的生命,为刘邦贏得了宝贵的逃生机会。
刘邦逃出滎阳后,来到了韩信的军营。他担心韩信拥兵自重,不听自己的指挥,於是就趁韩信还在睡觉的时候,突然闯进他的营帐,夺走了他的兵权。
韩信醒来后,发现兵权被夺,虽然心里很不高兴,但也不敢违抗刘邦的命令。
刘邦得到韩信的兵权后,实力大增。他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让韩信继续在北方作战,攻打齐国;让彭越在梁地骚扰楚军的后方;自己则率领大军,在正面与项羽对峙。
同时,他还派人去联络英布,让他出兵攻打项羽。
韩信接到命令后,率领大军攻打齐国。齐国是一个大国,实力不容小覷。但韩信凭藉著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齐国的大部分领土。
齐王田广见大势已去,只好向项羽求救。项羽派龙且率领二十万大军去救援齐国。龙且是项羽手下的一员猛將,他一向瞧不起韩信,认为韩信只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书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龙且率领大军来到齐国后,与韩信的军队在潍水两岸对峙。韩信知道龙且的军队人数眾多,正面交锋自己肯定不是对手,於是他就想出了一个计策。他派人在潍水上游用沙袋堵住河水,然后带领一部分军队渡过潍水,向龙且挑战。
龙且见韩信主动出击,以为他是自不量力,於是就率领大军渡过潍水,追击韩信。韩信见龙且上鉤,就假装战败,向后撤退。龙且以为韩信害怕了,就更加肆无忌惮地追击。
当龙且的军队追到河中央时,韩信下令上游的士兵搬开沙袋,河水顿时汹涌而下,把龙且的军队一分为二。韩信趁机回师反击,將龙且的军队打得落流水,龙且也在这场战斗中被杀。
龙且战死的消息传到项羽那里,项羽大惊失色,他没想到韩信竟然如此厉害,连龙且都不是他的对手。
此时的项羽,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他的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后方又被彭越骚扰,粮草供应也出现了问题。项羽知道自己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了,於是他决定与刘邦议和。
公元前 203年,项羽和刘邦签订了“鸿沟之约”,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东边归楚,西边归汉。项羽以为签订了这个和约,就可以结束战爭,他带著军队东归彭城。刘邦也打算遵守和约,撤兵西归。
就在刘邦准备撤兵的时候,张良和陈平却站了出来,他们对刘邦说:“大王,现在是消灭项羽的最佳时机,您千万不能错过!项羽现在兵疲粮尽,已经是强弩之末,如果您放他回去,就等於放虎归山,將来肯定会后悔的。”
刘邦听了,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於是就改变了主意,决定违背和约,追击项羽。
刘邦率领大军追击项羽,同时派人通知韩信和彭越,让他们一起出兵,合围项羽。韩信和彭越接到命令后,却迟迟没有出兵。
刘邦心里很著急,他问张良:“韩信和彭越为什么还不来呢?这可怎么办啊?”张良说:“大王,韩信和彭越之所以不来,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得到您的分封,没有自己的封地。他们担心打败项羽后,得不到应有的奖赏,所以才按兵不动。您只要答应给他们分封土地,他们肯定会立刻出兵的。”
刘邦听了,觉得张良说得很有道理,於是他就按照张良的建议,把陈地以东到海边的土地封给韩信,把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封给彭越。
韩信和彭越得到分封后,果然很高兴,他们立刻率领大军前来与刘邦会合。
公元前 202年,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路大军在垓下会师,对项羽形成了合围之势。
项羽的军队被围困在垓下,兵少食尽,陷入了绝境。
在这场长达四年的战爭中,张良始终站在刘邦身边,为他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他的智谋和远见,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刘邦前进的道路。
他提出的“下邑之谋”,帮助刘邦扭转了战局,建立了反楚联盟;他阻止刘邦分封六国后代,避免了刘邦的重大失误;他建议刘邦追击项羽,最终成就了刘邦的帝业。
可以说,没有张良,就没有刘邦的大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