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是在委婉的告诉朱棣。
如今大明所处的历史时期,跟当年北宋何其相似?
宋仁宗任用范仲淹进行庆历新政,结果到了后来阻力重重无奈半道而废。
虽然说接下来几任皇帝都想要锐意改革。
一直到王安石变法之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
从此以后大宋就失去了改革的最强动力,不可避免地滑向历史的深渊。
想到了这里,朱棣眉头皱了起来,随后叹了一口气。
“照你的意思是说,这变革不变也得变了?”
姚广孝略作沉默,然后这才说道。
“陛下在朝就算是变革,陛下也能够引导变革走向好的方向。”
这话的潜意思就是。
您老人家实力这么强悍,要是变革都做不成的话,后面的人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
到那时候想要成功,那就是痴人说梦。
朱棣用手轻轻敲击着桌子,只不过节奏有些快代表了此时他的心情颇为烦躁。
道理他不是不懂。
可是代价呢?
要知道当年宋仁宗手下那可是一票的大佬。
什么欧阳修,范仲淹,富弼,文彦博都是一时之选。
更不要说像是包拯狄青这些文武大臣了。
就这些人放在一块儿把事情都没干成,这变革的难度有多高,想一想就知道了!
不过朱棣也是一个不信邪的人。
要不然的话,他一开始就不会在这件事情上花
费心思。
他想功成名就,更想夸耀武功于青史之上!
在这种情况之下,变革似乎就成了唯一能够让他达成目的的选择。
否则的话,大明很有可能会跟大宋一般急转之下!
可这问题就是变革之后呢?
朱棣想象不出来,那是怎么样的一个未来,于是他就问了出来。
“这科举改革就算是能够成功,其结果又能如何?”
姚广孝连眼皮都没有抬,当即就对了一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此语出自于吕氏春秋尽数篇。
这里面虽然说的是个人养生之法。
但是吕不韦编这部书就是为了献给秦始皇嬴政,所以目的自然不可能单纯。
简而言之就是指经常流动的东西不容易坏。
引申到国家概念,那就是整个权力结构想要长久的维持下去。
那就需要在一个稳固的权力架构之下,保持相应的流动性。
否则的话便会很快的腐败瓦解。
朱棣的眉头挑了挑,我问了一句自己在心中想了很久的话。
“若是如此的话,大明朝便能够万仔鼎盛了吗?”
“贫僧不知,贫僧只知道,强汉盛唐不在但国风犹存。”
这话让朱棣沉默了下去。
这只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作为皇帝,他当然希望整个大明朝能够千秋万代,源远流长。
可是历史一再的告诉人们没有哪个朝代能够永世长存!
这是一个极其矛盾的心态。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皇帝都选择稳定而不是变革。
因为
大家都无法承受其带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