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依次落座,路依依问了我一句:“现在开始吗?”
我也没回复她,而是和主厨谈笑风生的聊天。聊一些关于这家店的历史啊、环境啊、还有厨师本身的一些经历。只有说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他才愿意滔滔不绝地跟你说上三天三夜,这个套路相当于演唱会的暖场,或者单口相声里的定场诗,以及鼓掌时候的前戏。毕竟两个陌生人坐在一起,开门见山地问一下问题,会让人觉得你把尴尬放在车上——忒(推)尴尬了。就好像某些“社交”app上那些居心不贵、心怀鬼胎的大猪蹄子们,撩小姐姐上来就是“吃了吗?”“在干嘛?”“约吗?”,仿佛谁都吃了他家大米一样。尬聊的前提是聊,而不是尬。
我跟主厨聊到羯羊肉质的时候,服务员非常“配合”地端上了一盘霸气侧漏的烤牛尾。其实蒙餐中最经典的莫过于烤全羊,但一只烤全羊,你不凑齐个12黄金圣斗士,是别想把这只烤全羊消灭干净的,所以分割烤制的菜品就被应运而生了。如果你实在有钱且无聊的话,可以按照羊腿、羊排、羊尾,把这些零件拼成一只整羊。那时候你便会发现,零件们加起来的价格足够你点上两三只羊了。虽然性价比远不及一整只烤全羊,但是销量却比整只烤全羊要好上不少,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大胃王。
我一边指着桌上的菜品,一边和主厨聊着,并且时不时地在本子上写几个关键字。瞥了一眼旁边的路依依,她正在本子上飞快的记下我和大厨的每一句话,显然,手速是不可能跟上语速的。采访,其实就是要在云淡风轻的聊天中,搜寻到所有我需要的点。不自然了,肯定会影响到被采访者的情绪。
而销售主管刘远,却在用一种特别虚伪的语气,在一旁送着“天蓬元帅转世”一般的神助攻。“包大厨,您这菜做的真棒,看着就香。”我做出判断的依据是刘远此时的语气,已经和平时正常说话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虽然我不懂销售,但是我觉得沟通最重要的是自然,俗话说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不知道其他人什么样,这种明显是为了夸奖而夸奖的话语,我听着就起鸡皮疙瘩。
这时候,一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在门口——另外一个销售主管路松涛。这样,公司销售部的所有人都聚齐了。他们又犯了一个大忌,这让我怀疑这三个市场人员,看上去一把年纪,却极有可能是销售界的小白兔,傻、白、还很甜。采访时候,人一定不能太多,最好不超过三个人。人太多,无形中会给店家一种压力,我们不是来采访的,而是来打劫的。
坏事总是和好事一同到来,虽然我在这家公司的第一次采访即将变成公司聚餐,但是我依然发现了一件事让我兴奋的事情。我找到了他们动态图清晰度极差的原因——郁总在拍摄动态图的时候,默默掏出了他的苹果手机。不禁想起来我对自己员工的要求,拍摄动态图老老实实用单反。用别的,一旦光线不好,画面会出现很强的涂抹感和噪点,再被压缩成gif文件,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采访的也差不多了,我见刘远一直在和包大厨聊着一些业务上的事情。便暗搓搓地去补几章照片,郁总拍摄的水平我已经摸得一清二楚了。爱好之上,专业之下。在郁总用苹果手机美滋滋地拍着视频的时候,我留了个心眼,默默地按下了相机上的视频拍摄按钮。
由于拍摄动态图,一道碳烤羊背被改了刀,通常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再次被端上餐桌了。记得又一次遇到一个特别抠门的商家,拍照时一直哔哔我们这个菜成本多高多高,给你们的都是半成品,一会还要回去加工再上桌呢。当有只蚊子一直在你耳边嗡嗡嗡的时候,你肯定想拍死他。我二话不说,一筷子就戳了下去,跟摄影师说道:“我翻一下,你拍动图。”如果一家饭店,怕别人吃,那做好改行卖莆田鞋吧。
虽然有些店会将无法上桌的菜品当做员工餐,但是大多数商家会把品尝的机会留给采访人员。牛尾和羊排都撤了下去,这道烤羊背只能孤零零地躺在桌上。包大厨又吩咐后厨上了几道菜,纵使我们百般拒绝,最后还是留下来用了第二顿午餐,或者说,这更像是蒙式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