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第二顿午餐后,我开车带着刘远和赵军返回公司。我从来不会安排同一组人马一天采访一家以上的店铺。人一天能做好一件事就已经是上天对于凡人的恩赐了,最好两件以上,那真的是奢求了。采访完之后,更重要的事对采访内容的整合以及对内容结构的构思,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标准化量产。那一刻,我对自己之前的思路产生了怀疑,或许就是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工匠情怀,使我成功的把公司拖垮了。
刘远对我说道:“小辛啊,刚才我们俩还担心,怕你不会采访,没想到采访的这么好。你干这行几年了?”
纵然我们狮子座很喜欢被夸奖,但是这种尬聊式的印度咖喱味夸奖,让我浑身难受。我淡淡地回了一句:“三年多吧。刘主管做这行多久了?感觉业务能力很强啊。”
“哪有小辛你厉害啊。”刘远开始了传说中的商业互吹,“刚做半年多吧,我们之前都是厨师,开饭店的,你赵哥也是。”
这时候赵军附和道:“远……远哥挺厉害的,国家一级厨师。”
“那做饭应该很好吃吧!”
俗话说得好:跳槽容易,改行难。虽然销售的门槛并不高,但是如此大跨度的改行,我还是很意外的。市场营销的毕业生不一定比社会老油子强,这行是门槛低,做好却很难。对于厨师改行做销售这件事,我和刘远他们大概是亚当夏娃吃禁果,你他妈第一次,我他妈也第一次。可能是因为我少见多怪吧,我原以为这是最出乎我意料的事情。可,人永远都算计不过老天爷,你知道他老人家会在哪里跟你埋下一个什么样的彩蛋。
在他们的吹捧下,我只觉得后背冒凉气。要不是我的车是辆前驱车,我真想漂移把他俩从后排上甩出去。通常,这个时候要合理的转一下话题,顺便打探一些情况。人在下意识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说出最真实的情况或者最真实的想法。
“依依采访的也不错啊!感觉很专业啊?”没错,这个小姑娘谜一般的业务水平,一直是我心里一个待解开的谜团。
刘远回答道:“她哪有你专业啊?她以前是做幼师的。”
一瞬间,我觉得我的世界观仿佛出现了一道东非大裂谷。我们四年晚睡晚起,不遗余力地学习的新闻专业,自认为培养了不错的文字功底和摄影摄像技术后,才乍着胆子进入了这个媒体行业。如今,一个没有一丁一点功底的人,就出现了你认为还算有技术含量的职位上,我觉得自己不止浪费了四年,我的专业乃至职业,更是一文不值。
后来,马总说路依依刚来的时候,连一句通顺的话都写不出来,你看现在进步不是也很大吗?这句话,像一只大手,狠狠在我脸上扇了个耳光。
回公司休息了两个小时,我并没有看我自己拍的照片。而是在群里,疯狂地和木木她俩吐槽今天的遭遇。木木听过后,表现出了比我还激动的情绪,她说这就像是一个学了八年医学,发现和自己做着同样工作的人,竟然是一个连感冒都不知道吃什么药的江湖算命大师。其实并没有木木说的那么夸张,对于文字来说,是否科班出身并没那么重要。英雄不问出处,流氓不问岁数。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看的是天赋,但是……
这时候,还是柳漪比较理智,她问了下路依依的学历。我说我不太清楚,好像是专科。柳漪并没有评价什么,只是陈述了她自己的一个观点:我觉得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次选拔,除了一小撮真的不学无术的学生外,它真的将人划分的清清楚楚。你可以说,上了重点本科的学生们,其实最多就是拼的谁更努力。但是重点本科的学生和三本甚至专科生,在思维上真的不一样。
我不知道柳漪经历过什么,但是这件事,我在可以负责任地说,在欣赏水平上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大学时候去一个三本院校演话剧,之前几所高校的巡演效果都很好,只有到了这所三本学校,第一次暗场,我竟然听到了有人说,这什么呀,这么快就演完了?我并不太认同柳漪的观点,但是学校的好坏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视野。
话剧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一种看不见的互动,演员会针对台下观众的反应,来适当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节奏。如果观众反馈好,演员自然发挥的好;反之,演员可能只想演完回家。这和采访美食一个道理,你懂得多,人家就和你聊专业的;你什么都不懂,人家几句话就把你搪塞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