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几次的交谈,康熙帝很是重视徐士林的作用,对徐士林是另眼相看。一日,无事的康熙帝又把徐士林找来,康熙帝对徐士林说:“徐老道,朕现在对你是刮目相看,朕觉得你真是个少有的人才。近来朕有一事不明,不知道是为什么?朕治理国家这么多年,自以为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可是,世上仍有吃不饱穿不暖的穷人与流民,朝中钱粮总是入不敷出,每当灾荒之年,朕总是拿不出多少粮食来救助难民。朕问心无愧,可是,朕找不出其中的原委,不知道国家贫困的原因是什么?朕希望你能够为朕找出其中的根源,想出可行的办法,以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
徐士林略做沉思便回答说:“臣闻:百姓富则国富,百姓穷则国困。据臣所见,目前百姓贫困的原因主要是:农民没有劳动的积极性,没有劳动的积极性的原因在于租税太重。假如说:一个没有土地的农民,如果要租种土地,就必须缴纳双份的租税,一份交给地主,一份交给国家。这样以来,农民觉得出了力,得不到粮食。有一部分人,干脆就不种地了。这样以来,很多农田荒芜,又有很多人没有地种。因此,打下来的粮食就会越来越少,百姓就吃不饱穿不暖,国家就收不到粮食。如果皇上减少租税,鼓励垦荒,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起来,粮食一定会越来越多。”
康熙帝点点头说:“嗯,说的有理。朕想这样办,你看行不行?朕想:在全国推行田亩一租制,只有国家可以向耕种人收租,其他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向耕种人收租。二是鼓励垦荒,把荒地划归国有,让没有土地的人家随意开垦,并且新垦之地,三年免收租税。徐老道你看这种方法如何?”
士林听了皇上的话,眼放光芒激动的说:“皇上真是英明果断,神思敏绝,马上就想出这么好的富国强民之策。微臣真是佩服!不过小臣还有一事要禀明皇上裁决。老聃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据小臣观察,国家现今推行的以文取仕的科举制度,使得数万万农民成了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人不会种地的什么事也不会做的傻子,成为被社会抛弃的废人,成为家庭的拖累。皇上想:这种人太多,对国家、对社会都是不利的事情。
我的外祖父就是这种人。本来,我的外祖父小的时候,家中的生活,还比较的富裕。由于家中老人一心要儿子读书做官,请了很多私塾教我外祖父读书。等到我外祖父成家立业的时候,连个秀才也没有中。在这时,家中的日子也过穷了。这时候我的外祖父连庄稼也不会种了。成了一个没用的人,家中的一切劳动活,都靠我的外祖母跟我的母亲干。我的母亲一直等到三十多岁才嫁了出去。我外祖父老的时候,家中光景真是可怜人。皇上想:一个县,只有一个县官。可是,有几万人在读书。一个国家,三年才进行一次科举考试,一次只取几百人,全国却有几千万人在读书。因读书而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太多。我想:这也是国家穷困的原因之一。我想:如果废除了科举制度,就会解放很多的儒生。同时也解救了许多因读书致贫的家庭。”
康熙帝点头沉思,过了一会对士林说:“你说的这事,的确是一种弊病,朕也想改革科举制度,可总是想不出个好的办法来替代。徐老道能不能为朕想一个万全之策出来?”
徐士林道:“小臣想出一法,不知可行,不可行?我的办法就是:以钱取仕。就是把各级的官位都标出一个具体的价位,让有钱的人拿出钱来买,这样既为国库增加了收入,又可使那些没有钱的人,放弃读书做官的念头。这样以来,国家多了劳动力,又能解救一些因读书致贫的家庭。不知皇上认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