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梁四、大傻、赵红妆三人看家,杨全带着梁五去到安化县城闲逛。
安化县城很古老。街道狭小而古香古色,行人川流不息,店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城外的黄沙坪如同新建的开发区,专为茶叶买卖而设。
杨全和梁五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到什么都觉得稀奇,啥东西都想购买。
也是,两个手持巨款的暴发户,怎能压抑住心底购买的欲望?
两辆大车跟在身后,一辆车上已经堆满了被子、枕头、锅碗瓢盆等物件,另一辆车也已经堆了一半。
周围的人见怪不怪。
行商经常有一夜暴富的现象。像杨全这样的爆发户行径,安化县城经常会遇到。
一路走来,杨全将大部分物品的价格知道了个大概,心里有了底。
……………………
回到宅子,流民们已经洗完澡,正在赵红妆的指挥下打扫卫生。
见到杨全身后装满货物的大车,众人都来帮忙。
流民们洗完澡,加上有了安身之地,看上去精神多了。虽然仍旧面如菜色,至少眼里有了希望。
晚上喝粥。流民每人两碗,外加一块卤肉。
喝着滚热的粥,闻着卤肉的香味,很都流民感动得哭了。
晚上,梁四拿着登记着流民信息的小册子找到杨全。
“咱今天收的流民,十四到六十岁的男丁四人……”
“不是只有三人吗?”杨全打断道。
“有个老头硬说自己只有五十八,”梁四无奈道:“我只好给他登记。”
“……十四到六十岁的妇人六人,十到十四岁的男童三人,十到十四岁的女童五人,十岁以下孩童十二人,六十岁以上老人六人。”
“其中三户是长沙府人,一户浏阳人,两户醴陵人;一户岳州人,一户荆州人,还有一户来自山东登州。就是那个自称只有五十八的老人。”
“有问过他们为何成为流民吗?”
“当然,”梁四道:“山东老汉叫潘大海,说是崇祯五年孔有德叛乱后从登州南下,一路乞讨到了安化。他家有个儿媳妇,三个孙子。”
“荆州那户叫陈明昊,说是被宗室惠王(万历皇帝第六子,就藩荆州)迫害,不得已逃到山区。据说以前做的是粮食生意。”
“岳州人是渔民,叫余陆生,说是得罪湖中心的盗匪,不得安生。”
“其余三户都是农民。田土被强占,却仍旧要缴纳赋税,才背井离乡寻条活路。”
“嗯,让他们每个人都有活干。”杨全沉吟道:“这事你拿主意。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嗯,还有,咱不要奴仆,当成雇工。每个干活的都发给月钱。”
梁四虽然有些意外,但还是听从杨全的建议,将这些流民当成雇工,发给一定的薪水。
………………
十月二十五,杨全带着一块茶饼去“三和公”谈买卖。一起去的还有梁五和曾做过生意的荆州人陈明昊。杨全打算将陈明昊放在安化,看着安化的宅子,同时收集情报和货物。
陈明昊三十来岁。经此大难,显得格外憔悴。对杨全的提拔,他既感激又惶恐。
“三和公”的铺子在黄沙坪,就在码头附近,很大一个店铺。杨全很容易就找得到。
“几位,可有茶叶运到?”掌柜操着一口官话,热情的问道。
杨全递上茶饼。
掌柜打开包装油纸,拿着茶饼仔细观看,然后放到鼻头闻闻,最后掰下一小块放嘴里咀嚼。
“不错,虽然比不上云台山的特级茶,也算尚好的一等茶。”掌柜道:“这种茶你有多少?”
“价值几何?”
掌柜沉吟道:“今年物价上涨,茶叶也涨价不少。这样,我们第一次交易,给个实价,这种品质的百两茶饼二两八银子一个。如何?”
杨全大喜。这个价格比梁老爷子说的二两一多出七钱,三百个茶饼能多出两百多两银子。
杨全假装思考,其实心里乐开了花。
“行,全都给你。”杨全道:“西面老县丞的宅子你知道吗?咱买下了。你安排大车去拉。不多,三百个茶饼。”
杨全安排梁五带着“三和公”的车队去搬运茶叶,自己同掌柜在店铺中等待。
不到半个时辰,车队回来。
老掌柜检查了几件,安排人将茶饼入库。转身对杨全道:“不错,都是好茶。”
看着八十四个明晃晃的银锭,杨全笑开了花。
抛开购买驮马的一百二十两,杨全用在购买茶叶上的资金只有三百八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