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部电影都有评分、评价。
帝国内发展相对成熟的电影评价体系有代表大众观点的豆瓣儿、time网,也有以影评人、电影学者为主的影视及相关专业人士组成的公众号。
前者类似于imdb(viedatabase),互联网电影数据库;后者则相当于metacritic(mtc)和烂番茄(s)。
imdb的评分机制十分复杂。它基于贝叶斯统计算法,不是简单的加权平均。其top250的排名算法也是万分繁琐。
而豆瓣儿主要是平均数,当然也会考虑一点其他因素:打分者自身情况、打分时间等等。
有人认为豆瓣儿之类的网站是将所有人,无论行内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观众的分量看成是一样的,从而进行的电影评分。
粗暴的平均值。
但能较好的体现大众的看法。
这里有两个问题:群体和趋同心理。
人人都参与打分,但打分的是特定人群,主要是网站的用户。
对于豆瓣儿和time网来说,他们主要用户存在差异——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电影评分产生影响。
豆瓣儿里有很多“文艺”青年,他们对文艺片的打分可能更高;time则更关注电影本身,比如说电影的制作与票房;而imdb较为综合,但它更倾向于holly电影。
换句话说,像豆瓣儿和time网,他们有各自更倾向的类型、题材、年代等电影成分。一部老电影、一部文艺片,在豆瓣儿上就可能更容易获得高分。
极大满足一部分人的同时常常会收到另一部分人极大的排斥。
一些大众看过被他们这些网站评分的影片,却觉得电影与其分数“名不副实”,原因可能也在此。然而,这正是用户有主见、观点多元化的一个体现。
至于趋同心理。
人们趋向于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部分。这样的心理同样存在于电影评分中。
如果一部电影的打分在三星半,除非是特别喜欢它,观众会给它打上五颗星满分。否则,大部分人最多给它打上四星。
但若是一部片子率先得到了五星,其后也喜欢它的观众同样更容易给它打上一个高分。
不排除有情绪化的打分: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喜欢就打五星,讨厌就打一星。
烂番茄有平均分数据,也有烂番茄新鲜度。
一般,烂番茄根据影评人给出的分数来判断影片是否新鲜。
烂番茄新鲜度不是评分。它衡量的是一个影评人对电影是否给出正面评价。所以,它的标准是:一篇影评给了及格分以上就是“新鲜”。
一部电影的新鲜度为90%,就是说,90%的人对这部片子给出了正面分。
这种新鲜度不能代表电影的平均分。平均分刚上6的电影,它的新鲜度可能有百分之八十多——因为判断电影是否新鲜的是及格分。
烂番茄的评价用户有三种:普通观众、从业人士和领域内权威。
后两种用户——从业人士和领域内权威对电影有着深入的的研究和观察。详细的和专业的东西不必多说,他们只需要给出片子“能看”,还是“不能看”,“可以”还是“不可以”。
所以,这类人在烂番茄上对影片的评价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新鲜”,要么“腐烂”。
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就不同了。
对他们实行的是打分制,也就是用一个数字来量化观众对电影的看法。给出评论和分数,判断是否新鲜则是网站人员的事。如果给出及格分,但评论大部分是负面的,这种情况下,可能也会被判断成“腐烂”。
并且,由于人工的主观性太高,判断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偏差。
烂番茄更加偏向娱乐性,它的参与媒体也更多;mtc的影评人却更传统,数量也更少。
在达拉斯,电影初期上映时,很大部分可参考烂番茄新鲜度。它的开盘口碑良好:一是其新鲜度由专业人士来评定,二是刚开始的imdb分数会相对偏高。
因为评价机制不同,同部电影在不同平台上的分数当然不同。一部电影在豆瓣儿上的分数可能比imdb上的高上0.5左右,有一些甚至会高上1分左右。
近些年,“口碑差、票房高”或者“票房低、口碑好”的现象不少见。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关系。这是产业与创作的拉锯、对峙。
如果牵涉到商业化和利益的东西,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了。
“当然,看电影是很私人的一件事。只有你亲自去看了,你……”杨雪儿的父亲盯着女儿,将这个“你”字重读了一下,“才会知道这部电影到底好不好。”
杨雪儿总感觉父亲话里有话。她微微低头,文文静静的“嗯”了声,向父亲道了谢,就赶紧回房间了。
看着论坛里的热闹,杨雪儿思索了一下,开始慢慢打字。
追逐利润是影院的唯一目的。影院排片不会过多考虑口碑和观众对影片的喜欢程度,而是考虑观众是否会来消费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