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是张铭头一次见识古代婚礼。
那是一幕让人唏嘘的画面,新娘的送嫁队伍绵延了将近三里,阵仗可谓惊世骇俗的大。至于新郎,他匆匆套了礼服,头戴礼冠,面上喜忧参半,骑着套上红箱笼的白马一路向南,在清河县南十五里处迎到了新娘。
按礼,纳彩纳征亲迎抬床,一样一样都不能少,送嫁的人家亦是大户,却这样草率的将小姐送上姑爷门前,实在不妥。不过那一箱箱如流水的金银珠玉,丝绢绸锦,无一不彰显着“我家有钱”四个大字。
清河县虽是有名的奢侈之风盛行之地,亦崇尚理学士子,民风是典型的要钱要名又奔放,三个价值观杂糅在一块儿,看热闹的人便多了。稍微有些身份的一眼看出,那位满面喜意的新郎官,可不就是秦游秦县令么。因此若是在别处,秦游这场婚事少不得要被人说三道四,到了清河县这处,却只有民众们不约而同的欢呼叫好了。
秦游长的俊俏,他是去年的新科探,初来清河县时又狠狠打压了城西片的金四儿一伙人,就很得民心。张铭站在宾客堆里,远远的看着秦游那副小登科的得意样子,不由替他笑了笑。虽然周折多了些,不过,秦游总算得偿所愿了。
实在是好大一份惊喜。
张铭先前送了封信给秦游,两人不计前嫌,约在秦游新置的园子里见面。
张铭不是秦游的长辈,对他蓄歌伎的事情就不想多提,上回他话已说重了,若是秦游听得进去,自然会自己改,岂料秦游一见到他就似见了救星,急急忙忙的将他拉到一间内室,就将一封信递到他手里。
“这回你便是再嘲笑我我也认了。”
张铭不愿意看他的信件,就说:“出了什么事,引得你这样?”
秦游苦着脸扯了个笑,“我表妹的送嫁队伍要到了,这信比她那一行至多快上半个月。”
张铭噎了噎,因为这事实在惊世骇俗,即便是现代也没嫁的这么仓促的,不过这是秦游的家事,他一个外人不能随意置喙。他只觉得秦游未婚妻那一家人思维与众不同,先时迟迟不肯嫁女儿,这会儿却巴巴的送来了。
秦游看出张铭谨慎,也为他不与自己交心暗暗觉得可惜,就解释道:“先前和你说的胡话兴许不大对,让你误会了。我表妹迟迟不嫁,乃是因为信了我们那某位老尼姑,要吃斋三年,替我当灾,我不信那老尼姑的话,可我姨夫一定要让她这么做,才一拖拖到今日。”
张铭听他这么一说,更是瞧不上他之前收了金显送上门的歌伎,便说道:“这不是好事么,你心心念念娶妻,人家替你吃斋当灾当完了就急急的来了,难道你不乐意?”
秦游涨红了脸,想要发怒,却叹了一口气,“我知你瞧不上我了,不过还是要将上回的事同你说清楚。”
张铭给自己倒了杯茶喝,听到这话便一挑眉,讽道:“莫非你还有什么隐情不成?”
“你不知道,我在家外读了三年书,后来高中探滞留燕京半年多,孤身在外四余年,身边半个通房都没有,或许其他人瞧不上我对自己苛刻,但我也不求他们懂,我对表妹的心意她再清楚不过了,我命里既有大灾,亦只有表妹肯为我吃斋持戒,日日抄经。你与我相交时日尚短,这些都是不知道的。”
张铭听说了这么一段往事,暗暗称奇,古代大户男子成婚前有通房都是常理,通房可不止是铺床叠被的小丫鬟,往往是伴着少爷一起长大,感情颇好,到时候叠着被子便会将自己也叠上床去,算是少爷们那方面启蒙的对象,秦游家资巨富,看他平日衣着举止并新置的宅院就可见一斑,却“半个通房都没有”,不是他说谎便是真的对他表妹用情颇深了。
秦游见张铭有心听下去,露出个尴尬的笑,“你为了妻子,那天大约心急如焚,不欲听我多说。那两个歌伎确实各有特色,你未去燕京住过,在那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少不了有这样的人来作陪。我确实蠢了些,喝过金显家的酒只觉得昏昏沉沉,第二日醒来就在他家,床上就多了两个没穿衣服的人。”
那日张铭亦喝了酒,却没这样的状况,秦游这样说,便是意指自己当时被人下药了。他性格如此,不会听信秦游一面之词,就问道:“那后来呢?那两人呢?你如何处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