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与挚友分別的淡淡愁绪中,竟未察觉身侧何时多了一人。
一个清脆悦耳,带著几分好奇与跳脱的声音忽然响起,將他从沉思中惊醒:“枫红几度经寒暑,舟楫一朝各南北……好诗!好一句'舟楫一朝各南北',道尽离愁別绪呢!“
秦思齐猛地抬头,只见身旁不知何时站著一位年纪约莫十四五岁的少女。她身著浅碧色杭绸褙子,下系月白綾裙,身形娇小玲瓏,容顏清丽,一双大眼睛灵动有神,正歪著头,毫不避讳地打量著他手中诗稿,方才那诗句正是由她口中念出。
猝不及防之下,两人目光直直对上。秦思齐只见对方梳著双鬟,肌肤白皙,鼻樑秀挺,唇瓣如樱,尤其那双眸子,清澈明亮如秋水,此刻因惊讶而微微睁大,倒映出他自己略显愕然的样子。身高五尺有余(明代一尺月32厘米,约1.7米),穿著朴素的青色直身,却掩不住挺拔的身姿和俊朗的眉眼,眉宇间自有股书卷清气。
秦思齐这才意识到自己竟失礼地直视一位陌生姑娘,心中一惊,慌忙移开视线。那少女似乎也才察觉唐突,脸颊倏地飞起两抹红云,如同染上了天边的霞彩,她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略显慌乱地低下头,摆弄著手中的绣帕。
秦思齐稳住心神,率先拱手施礼,声音温和带著歉意:“在下失礼,惊扰小姐了。方才沉浸诗中,未曾察觉小姐近前,唐突之处,还望海涵。“
那少女闻言,抬起头飞快地瞥了他一眼,脸上的红晕未褪,声音比方才低了些,却依旧清脆:“是……是我冒昧在先,偷看了公子的诗作……公子勿怪。“
她顿了顿,似乎想说什么,又不知如何开口,最终只是抿嘴一笑,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又看了秦思齐一下,隨即转身,像一只受惊的小鹿般,脚步轻盈地快步走向船舱门口,裙裾飘动间便消失了身影。
秦思齐望著她消失的方向,一时有些怔忡。那少女灵动脱俗的气质和那双清澈的眼睛,给他留下了颇深的印象。
摇头失笑,正准备將诗稿收好,却见一位年约四十余岁、身著靛蓝色直裰、头戴方巾、气质儒雅沉稳的中年文士,自船舱方向缓步走来,方才那少女正是消失在他来的方向。
那文士行至近前,面带温和笑容,目光讚赏地看向秦思齐手中的诗稿,拱手道:“这位小友,有礼了。“
秦思齐连忙整衣还礼:“先生有礼。“
文士笑道:“方才小女无状,惊扰了小友雅兴,老夫在此代她赔个不是。偶然听得小友诗作,格调高远,情真意切,尤其是'墨痕犹记登临意,云影长縈旧时扉'一联,颇有深意,忍不住想来结识一番。
冒昧请问小友高姓大名?欲往何处游学?“
秦思齐见对方態度谦和,谈吐风雅,心生好感,恭敬答道:“先生过奖了,晚辈愧不敢当。晚辈姓秦,名思齐,乃北武昌府人士。晚辈不才,前岁侥倖得中举人,蒙湖广江汉书院山长青眼,特允我沿江东下,一路游学,以期增广见闻、切磋学问。此前已在岳麓书院盘桓半载,受益匪浅。此番正是欲前往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继续研学。“
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哦?白鹿洞书院?真是巧了。老夫姓白,名葵,字载阳,自號鸣玉逸老。乃四川忠州一名贡生,此番亦受友人之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进行一番学术访问。不想在这江舟之上,竟能遇见同路之人,更难得的是能闻此佳作,实乃缘份。“
白葵抚须微笑,態度愈发和蔼:“观小友诗才,不知小友师从何处?方才那诗,似乎是离別之作?“
“晚辈先前在长沙岳麓书院游学半载,方才那诗,確是离別时赠予几位同窗挚友的。“秦思齐答道,心中对这位白先生顿生亲切之感。
白葵连连点头,兴致更高:“岳麓书院?朱张讲学之圣地。岳麓与白鹿洞,皆为天下书院之翘楚,学风虽有异同,然共倡圣学之旨归一。不知小友在岳麓,於朱张之学、湖湘经世之论,有何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