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刚一停稳,搭好跳板,秦思齐和赵明远便率先下船,李振和张祥瀚紧隨其后。
秦思齐快步上前,行礼道:“文焕兄!静之兄!別来无恙!”
林静之依旧温文尔雅,嘴角含笑,拱手回礼:“一別数年,思齐风采更胜往昔。恭喜高中举人,又得岳麓交流之机!真乃双喜临门。”他言语温和,目光中满是真诚的祝贺。
李文焕则显得更外放一些,他笑著上前碰了一下秦思齐的肩膀:“好你个思齐,这么大的喜事,信里还说得那般含蓄!要不是我二人都在长沙,又日日来这码头守株待兔,岂不是要错过迎接你了?”虽是调侃,语气中的亲切与喜悦却溢於言表。
原来,李文焕並未继续在东林书院深造,而是凭藉其父在湖广官场的一些关係,已於半年前转读於岳麓书院。
两人此前已通过秦思齐的来信,得知他將於近期抵达岳麓,便大致推算了行程,这几日天天来码头等候,果然等到了。
秦思齐连忙將身旁的李振、张祥瀚引荐给二人:“这位是李振兄,这位是张祥瀚兄,皆是我江汉书院俊才,同获交流资格。”都是年纪相仿的读书人,且同是才俊,彼此通报姓名籍贯,寒暄几句,很快便熟络起来。
李文焕热情地发出邀请:“诸位兄台远道而来,一路辛苦。我与静之已在城中醉湘楼备下薄酒,为诸位接风洗尘!”
赵明远本就喜好热闹,闻言大喜:“文焕、静之一路船上的伙食,嘴里都快淡出鸟来了,正好尝尝地道的长沙美食!”他夸张的表情和话语引得眾人一阵大笑,初见的些许陌生感顿时消弭於无形。
林静之心思细腻,补充道:“思齐,明远,有件事需先知会二位。岳麓书院学规严谨,为免弟子分心,寻常学子斋舍內是不许携带书童僕役常住伺候的。我在此处有一处租赁的小院,颇为清净,可让明慧和实诚暂居我处,平日也可帮我打理些琐事,你二人可隨时前去探望或吩咐他们办事。至於李兄、张兄的书童…”
略带歉意地看向李振和张祥瀚,“恐怕需二位自行在书院附近寻觅客栈或民宅安置了。”
秦思齐和赵明远对视一眼,均觉此安排甚好,既解决了隨从的安置问题,又不违反书院规定,还能让明慧实诚有个可靠的去处,连忙向林静之道谢。李振和张祥瀚也表示理解,会自行安排。
一行人说说笑笑,离开了喧囂的码头。李文焕和林静之显然对长沙颇为熟悉,引著他们穿街过巷。长沙府城规模虽略逊於武昌,但亦是湖湘重镇,街市繁华,人烟稠密。青石板路两侧店铺林立,旌旗招展,贩夫走卒往来穿梭,口音已与武昌颇有不同,带著独特的湘音韵味。
醉湘楼位於城南繁华地段,是一座临街的三层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颇为气派。伙计显然认得李文焕和林静之,热情地將他们引至二楼一间临窗的雅座。从窗户望出去,可见街上熙攘人流和远处隱隱的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