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天的鞭炮声和喧囂的祝贺渐渐平息,秦思齐小院內的气氛却並未放鬆,反而转入另一种紧张有序的忙碌。中举的狂喜之后,紧接著便是官方一系列严苛而繁琐的礼仪流程,这关乎新科举人的体面,更关乎对朝廷恩荣的尊崇,丝毫马虎不得。
放榜次日,便有布政使司衙门的小吏前来知会:所有新科举人,需在三日內製备好举人冠服,並至指定地点学习鹿鸣宴礼仪,以备九月十八日举办的盛宴。
冠服製备並非易事。那身象徵著新身份的蓝色绸缎圆领袍、黑色儒巾以及素银带,並非隨处可买,需到武昌府指定的几家老字號裁缝铺量身定製,用料、款式、顏色皆有定规,不得僭越。
秦茂才亲自陪著秦思齐,选了最好的一家瑞福祥。店內老师傅態度恭敬,测量尺寸一一记下。
看著那光滑水亮、泛著幽光的蓝色绸缎,秦茂才笑得合不拢嘴,付钱时更是眼都不眨——这不仅是衣服,更是秦家乃至整个白湖村的脸面,再贵也值得。
与此同时,礼仪演练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地点设在贡院旁的一处官廨內,由布政使司一位面容严肃、举止刻板的赞礼官亲自教导。內容包括:
庭参礼: 如何在不同场合见主考、见布政使、见知府行揖礼,步伐的急缓、躬身的幅度、双手的位置、视线的落脚点,皆有细微讲究,务求恭敬而不显諂媚,从容而不失礼数。
祭孔礼: 鹿鸣宴前需先祭孔,三跪九叩的流程、上香的姿势,何时举案齐眉,何时下拜、奠酒的步骤,如何倾洒,倾洒多少,必须符合古制。
宴席仪態: 如何依名次入座,如何举箸不露齿、不出声、如何应对上官问话,需起身恭答,甚至如何聆听雅乐需垂目静听,不能摇头晃脑,都有无形的规矩。
秦思齐一整日下来,也被这些繁文縟节、无数细节折腾得头晕眼,深感这举人老爷的名头背后,更复杂的社会规则与人情世故。
忙碌间隙,秦思齐並未忘记人情世故。他抽空研墨铺纸,首先给远在故乡的好友李文焕和林静之各修书一封。信中並未过多炫耀中举之事,多是描述武昌府城风貌、乡试期间的艰辛见闻,並深切问候友人近况。
他特意在信中关切询问:“此番乡试,未见二位兄台来信赶赴乡试,心中甚为掛念。不知是家中另有要事,抑或是身体欠安?盼覆信告知,以解悬念。” 言辞恳切,一如往昔。友谊不应被功名所隔阂,反而更需用心维繫。
接著,他备下两份厚礼。一份是上好的文房四宝和一些糕点,亲自前往蒙师周夫子居所执弟子礼甚恭,深深叩拜,感谢其当年的启蒙教诲之恩:“若无恩师昔日悉心教导,奠定根基,焉有学生今日之微末成就?” 周夫子老怀大慰,捻须含笑,连声道好。
另一份是秦思齐买的一幅名家字画和茶叶,送至严教习居所。同样大礼参拜,感谢严教习多年来的指点与提携。秦思齐做得周到体面,令两位师长都深感面上有光。
处理完这些,他心中还惦念著赵明远。放榜至今已两日,赵家毫无消息,结果不言而喻。他怕好友钻了牛角尖,便寻了个空档,怀著几分担忧,前往赵府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