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麻烦,就在这看看挺好。”
陈修远摆摆手,目光投向热火朝天的工地,“仲民同志,你们这是在修水库?”
“是,领导好眼力。”
张仲民说,“今年旱情太凶,河水眼看就要见底,光靠打井也撑不了多久,想著趁现在还有点力气,儘量多蓄点雨水,也当是为以后防旱打基础。”
李振华作为农业研究部的人,问了几个相关的问题。
“你们有做过勘测和设计吗?人力这么紧张,別白费了力气。”
倒不是刻意刁难,而是习惯使然。
赵爱国也接口道:“是啊,这么大的工程,光靠人力肩挑手扛,效率太低了,而且安全怎么保障?我看你们这量可不小。”
正常情况下,可是要用炸药来炸的。
张仲民带他们走向一块相对平坦的地方,那里用几块石头压著一张图纸。
“几位领导请看。”他示意几人靠近。
图纸展开,虽然比不上专业测绘,但至少也是有规划的。
“这是你画的?”李振华问道。
“是。”
张仲民坦然承认,指著图纸开始讲解。
“公社水利站的也来看过两回,这里是洼地,雨水都会往这里匯集,库容我们没敢贪大,儘量利用自然坡度,减少人工开凿。”
他指向几个用红圈標註的点。
“这里、这里,还有这里,我们计划用夯土做几道梯级小坝,也能多存些水。旱季时,利用虹吸原理,可以从最深的地方,抽水灌溉下游的田地,不用完全靠人力挑。”
“虹吸原理?”
这个词从一个农村青年嘴里说出来,感觉格外新奇。
“对。”
张仲民笑了笑,“以前上学的时候学的。”
陈修远听著张仲民的讲解,心中的好奇和欣赏迅速攀升。
他三爷爷说这小伙子有心眼,但眼前展现的,分明是远超许多基层干部的规划能力。
“想法不错。”
冯国良终於开口,“但水源是根本,再精巧的设计,没有水也是空谈。”
张仲民却篤定的说道,“华国人讲究人定胜天,而且我们也从来不是靠蛮干,而是靠势。”
“势?”
陈修远心中一动。
“几位领导都见多识广,想必比我们更清楚现在的形势,正策,一定会变。”张仲民用穿越者的角度,在陈述一个既成事实。
“变?”
这种走向是他们这个层级都在揣摩,可他们的父辈却已经开始探討的问题了。
“怎么变?”
冯国良第一次拿正眼看他。
张仲民迎著他们的目光,拋出论断。
“我大胆预测不出一年半载,上面必然会调整农村,核心就是四个字:休养生息。”
陈修远心中翻江倒海,这个张仲民,怎么可能……
他父亲提起过,可这件事正在艰难的酝酿,並没有流出一点风声去。
张仲民继续语出惊人,“大食堂难以为继,平调风必须剎住,要允许农民有更多的自主权,我猜,上面很可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