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国家认同,语言统一与哈布斯堡神话
“德语文化,一听就令人感到压迫。这绝对不行。”弗朗茨皱著眉头,仔细审视著桌上那份厚重的文件简报。
文件中最引人注目的调整是將德语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作为必修语言。为了安抚各地区少数民族贵族的情绪,同时规定將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列为选修课程,具体实施细则则交由地方政府自行制定。
其次是大幅提高帝国公立学校的財政补贴,著重增加德语教师的配置数量。
第三项改革则是移民计划。布尔伯爵正谋划开拓海外殖民地,优先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招募移民志愿者。这是个巧妙的安排一一將少数民族人口引导至殖民地,同时增加本地区主体民族的人口比例,从而加快同化进程。
弗朗茨的思绪转向了义务教育体系,
后世的人都知道普鲁士王国的教育体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这要归功於声名显赫的威廉·冯·洪堡教授的改革。
为什么普鲁士军队在19世纪后期能展现出如此惊人的战斗力?除了后装步枪的革新之外,普及的义务教育功不可没。
当法国的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三十五时,普鲁士仅有百分之五的文盲,几乎所有普鲁士士兵都能读写计算,完成了基础教育,这使得他们在適应新式武器方面表现出色,作战战术方面有著出色的能动性。
奥地利帝国的义务教育制度同样起步很早,可以追溯到玛利亚·特蕾西亚时期。
1774年,这位雷厉风行的女皇颁布了《普通学校法令》,明確规定六至十二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这是欧洲最早建立系统化、国家主导的教育体系的尝试之一。
约瑟夫二世进一步深化了这些改革,强调教育对於培养知识渊博、富有生產力的人口的重要性。
然而,儘管奥地利帝国已经建立起义务教育的基本框架,但实际执行情况却参差不齐,特別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
许多儿童,尤其是来自农业地区或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因为家庭经济压力不得不輟学务工。
更糟糕的是,学校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教育质量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奥地利公国和波西米亚王国的公立学校数量最多,入学率最高,而加利西亚王国和匈牙利王国等地区则相对落后。
弗朗茨放下文件,深深嘆了口气,端起香醇浓厚的摩卡咖啡抿了一口。
学校,特別是小学阶段,是塑造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如果奥地利想要培养出忠於皇帝、忠於帝国的新一代,完善的义务教育制度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而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財政资金。
在这个时代,贫民家庭往往子女眾多,少则三五个,多则七八个。
父母为了维持基本生计,不得不让年龄稍长的孩子帮工,很多沦为童工。
虽然不少父母也希望子女能够接受教育,毕竟读书总比在工厂受苦强,但即使是公立学校也需要缴纳学费,再加上书本费、伙食费等支出,这就让很多贫困家庭望而却步。
弗朗茨將文件轻轻放在镶金边的橡木书桌上,又啜了一口醇香的咖啡,沉稳地说道:“海恩斯坦伯爵,我基本认同这份文件中的构想。”
“感谢陛下的肯定。”海恩斯坦伯爵微微躬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