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派电影人都有胶片情节。
那些喜欢拍文艺片的导演尤甚。
但寧昊不应该啊——郑钱印象中,那部让寧大导演声名鹊起的《疯狂的石头》就是数字拍摄,並且当时他使用的还不是专业数字设备,而是dv——所以突然在『是不是用胶片』这个问题上被这位大导演蛐蛐时,郑钱是有些懵逼的。
放映室其他几位老师显然看出了年轻人的侷促。
“——胶片的视觉效果確实更好一些,但数字摄影的的成本对年轻电影人更友好,也是毋庸置疑的。两权相害取其轻么。”
贾导打著哈哈,轻描淡写的掠过了这个话题,转而再次与年轻导演討论起拍摄时的细节:“你刚刚一直强调,这部片子的氛围是压抑的,对吧?但我看你却用的高曝低饱和的色调,这个色调虽然整体让你片子的视觉效果淡雅了,但你有没有觉得有的画面太亮了?这个色调更適合轻鬆浪漫的氛围吧?”
不愧是大导演。
一眼就看出来郑钱与他的导演小组们绞尽脑汁后想出的平衡操作。
“——片子的气氛是压抑的,並不意味著一定要用压抑的色调去涂抹……我们希望这部片子能够传递出更积极的一些想法。”
郑钱不动声色的擦了擦手心的汗,声音却维持著最初的冷静:“大家能看到,我们选取的背景里,有雾、有霾、没有太阳,这些已经足够说明片子的气氛了,不需要在色调上多此一举……其实开始的时候,我们想过用扩展的log曲线拍摄出『灰片』后,后期不对log进行改变,直接使用709色域进行色域变换,將色温调整到5600k……”
“那你的配光师可省不少力了。”
贾科长调侃的笑了笑——他口中的配光师就是数字摄影的调色师,在胶片年代,配光才是正统称呼。只不过隨著数位技术的发展,调色这种更符合技术要求的称呼渐渐推广开来。
至於郑钱提及的log曲线,涉及专业摄影机的一种叫log拍摄的模式,这种模式下,拍出来的原片都是灰扑扑的,但是色彩宽容度高,能记录下更多的亮部细节信息和暗部细节信息,不至於亮部过曝,暗部死黑,调色的时候可操作性更强,细节和质感也容易出来。
听到大导演的调侃,郑钱附和的笑了笑,然后才继续说道:“——但我们发现,那样拍摄出来后,压抑的气氛过溢了…反而提高曝光后,形成某种反差,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贾科长讚许的点了点头。
“可以了,我没有什么问题了。”
他转头看向另外两位导演——寧昊低著头,若有所思,不知在想些什么;曹教授则幅度很小的摇了摇头,表示他也没有其他问题了。
然后他看向周老师,微微頷首。
老周眼神一亮,笑呵呵看向郑钱:“——你这部片子送去电影节吧。”
“没问题,我也这么想的。”郑钱不假思索的回答道,这个答案似乎並未出乎周欣霞的预料,却引来贾科长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