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天,丞相庄青翟和御史大夫张汤不死心,又上奏了,这次还拉上了列侯、吏二千石、諫大夫、博士臣庆等一帮人。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1???.???】
他们把之前的理由又说了一遍,还夸汉武帝躬亲仁义,体行圣德,把天下治理得这么好,四方来朝,现在诸侯支子都封到诸侯王了,皇子却只封侯,这实在说不过去,还是得封王。
这次,汉武帝乾脆不回復了,把奏疏留在宫中,既不批准,也不驳回,就这么晾著。
这可把大臣们搞懵了,他们不知道皇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默认了呢,还是在酝酿什么大招?
大臣们心里肯定在犯嘀咕:“这皇帝的心思还真是难猜啊,我们都上了这么多次奏疏了,他就不能给个痛快话吗?”
其实,汉武帝这一招“留中不下”还挺高明的。
他不表態,就让大臣们摸不著头脑,也不敢轻举妄动。他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看看大臣们的反应,也可以再思考思考自己的决定。
而且,他这么做也给了自己一个缓衝的时间,万一以后想改变主意,也不会显得太突兀。
不过,大臣们也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又过了一段时间,丞相庄青翟、太僕公孙贺(当时行御史大夫事)、太常赵充、太子少傅任安等一帮人,再次上奏。
他们说之前上奏请封皇子为王,陛下您推辞了,我们和列侯臣寿成等二十七人又商议了,还是觉得尊卑失序,皇子应该封王。
这次,汉武帝终於鬆口了,批示了一个“可”字。这一个字,可把大臣们高兴坏了,他们这么长时间的努力,总算是有了结果。
不过,汉武帝虽然同意封王,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他还下了一道詔书,详细地规定了封王的策文,对三个皇子进行了一番告诫,什么要遵守法度啦,要爱护百姓啦,要恭敬谦逊啦,一大堆要求。
从霍去病上疏,到汉武帝同意封王,这中间经歷了四次上奏,一场君臣之间的博弈终於落下帷幕。
这过程中,每个人的心思都不一样,汉武帝有他的政治考量,大臣们有他们的目的,而这三个皇子,还不知道自己即將迎来怎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