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这道上疏,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
很快,丞相庄青翟、御史大夫张汤,还有太常赵充、大行令李息、太子少傅任安等一帮大臣,联名上奏。他们引经据典,说什么“古者裂地立国,並建诸侯以承天子,所以尊宗庙重社稷也”,意思就是按照老祖宗的规矩,就该封皇子为王,这样才能尊崇宗庙,重视社稷。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好像他们真的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然后,他们还说霍去病上疏是不忘职责,宣扬皇恩,陛下您就该趁著这盛夏吉时,封皇子刘閎、刘旦、刘胥为诸侯王,还让陛下赶紧定好封国的名字。
汉武帝一看这奏疏,心里估计在想:“你们这些大臣,还真会来事儿,我还没表態呢,你们就这么积极。”
於是,他下了一道詔书,说:“我听说周朝封了八百诸侯,姬姓诸侯並列,有的是子爵、男爵,还有附庸。按照礼,庶子是不能祭祀祖先的。说什么並建诸侯是为了重视社稷,我可没听说过。而且,上天不是为了君主才生出百姓的。我德行不够,天下还没治理好,就把没教导好的皇子封为连城之君,那股肱大臣还怎么劝勉呢?你们再重新商议,看看封侯行不行。”
这意思很明显了,汉武帝不想封王,想封侯。
他这理由找得也挺巧妙,先说自己德行不够,还没把天下治理好,这是谦虚;又说皇子没教导好,不能封王,这是为皇子好;最后说封王对股肱大臣不好,好像他真的是在为整个朝廷考虑。
其实,他心里大概率还是忌惮诸侯王的势力,毕竟“七国之乱”的阴影还在呢。
大臣们一看,皇帝不同意封王,那就再上奏唄。
过了一天,丞相庄青翟和御史大夫张汤又上奏了,这次他们拉上了列侯臣婴齐、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贺、諫大夫博士臣安等一帮人。
他们说,周公辅佐成王的时候,康叔、伯禽这些人都被封了国,诸侯们各守其职,国家就安稳了。现在陛下您开圣绪,尊贤显功,已经封了很多诸侯,要是皇子只封侯,那尊卑就乱套了,列位失序,这可不能传给万世啊,所以还是得封王。
汉武帝还是不同意,又下詔说:“康叔亲属有十个人,只有他尊贵,是因为褒奖有德之人。周公祭祀天命郊,所以鲁国有白牡、騂刚之牲。群公就没有这样的待遇,这是贤与不肖的差別。我很仰慕这种做法,所以还是觉得皇子现在还没成气候,封侯就行了。”
这一来一回,就像是一场拔河比赛,双方都在使劲儿,谁也不肯让步。
大臣们一心想封王,汉武帝却坚持封侯,这背后的原因可不少。
大臣们呢,可能是真的觉得按照祖宗规矩就该封王,也有可能是想討好皇子,以后好有个靠山。
汉武帝呢,一方面是担心诸侯王势力太大,威胁到中央政权;另一方面,说不定他心里对这几个皇子还不太满意,觉得他们还不够格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