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你不懂,雪儿她不一样(6.3k二合一)
小李的笔尖在纸上游走的沙沙声格外清脆。
黄琛和隔壁桌客人的脸上,多少带着几分古怪。
这小小一块豆干和腐竹,竟被何志远上升到了这般高度。
不愧是杂志社的副主编!
何志远又尝了一块海带结,咽下后道:“相比之下,这海带结就显得平平无奇了。”
他接着尝了麻辣口味的卤素菜,微微点头道:“这麻辣红油倒是调的相当不错,但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五香原味,能品味出老卤水的香味,还有食材的本味,别有滋味。”
黄琛笑着道:“我倒是觉得麻辣的滋味更爽利,他这辣味突出的还是香辣,微麻,芝麻特别香,特别是藕和土豆,裹上红油,下酒都是极好的。”
“瞧瞧,这就是个人口味不同,喜好自然不同。”何志远也笑了:“瞧那盆里的两种卤味的剩余量,麻辣口味应该还要更受欢迎一些。”
“你倒是一点不争论。”黄琛看着他,“读书那会,为了跟小胖争辩一道菜该不该放辣椒,你可是差点和他打起来。”
“那会年纪小,太狭隘了,认定了就觉得是对的,必须和人争个高下对错。”何志远笑着摇了摇头,“这些年去的地方多了,吃过不同口味的食物,见过不同的民俗和风土人情,自然有了敬畏和同理心。”
“你若知道闽、粤之地,他们把海鲜清蒸、水煮食用,你光想就觉得觉得腥味难除,食之无味。可他们知道我们把海鲜拿来红烧、爆炒,又是拍着大腿骂我们暴殄天物。”
“有道理。”黄琛点头,好奇道:“那海鲜水煮就啥也不放?那能吃吗?”
何志远笑道:“倒也不是啥也不放,葱姜料酒还是会放的,用他们的话来说,吃的就是一个鲜味。但我吃不太惯,实在是有些过于寡淡,至少要配个好吃点的蘸碟嘛。”
说着,他的筷子已经夹起一片卤牛肉,好生端详着,不禁赞叹道:“这牛腱子卤的好漂亮,色泽红亮,切开后筋膜如琥珀般点缀其上,肉感看着就颇为紧实,牛肉品质好,火候把控的也很到位,不像有些卤牛肉一切开,看着就十分松散,吃起来发干发柴。”
“张老太的卤牛肉,当年可是嘉州一绝。”黄琛道。
何志远把牛肉喂到嘴里,细细咀嚼着,眼睛渐渐明亮起来,咽下后道:“牛肉的口感紧实,嚼起来卤香浓郁,筋膜略微弹牙,吃起来不干不柴,越嚼越香!牛肉选用的应该是黄牛肉,牛肉的味道比较突出,没有让其他香味喧宾夺主。”
“说句实在话,这样一份卤牛肉,在蓉城那也是最顶尖的存在。”
“这锅老卤水太能打了,不管是卤猪头肉还是卤牛肉,味道都是如此的醇厚,有种穿透灵魂的力量!”
放下筷子,何志远的神情带着几分感慨,“老辈子水平果然高,这一锅老卤水和卤肉的技艺能够传承下来,我们能够坐在这里品尝到这样的美食,何其有幸。”
黄琛和小李都跟着点了点头。
“好了,小李,不写了,动筷子吃饭。”何志远和小李说道,从筷筒里抽了一双筷子递给小李,自己也是拿起筷子扒拉了一口米饭。
小李受宠若惊地接过筷子,把笔记本塞回包里,钢笔别在胸口口袋上,先夹了一块牛肉喂到嘴里。
嗯,好吃!
卤香浓郁,肉感十足,越嚼越香。
再吃卤素菜,各具风味,特别是卤腐竹,吃起来简直比肉都香。
周砚的水平确实高啊!
这卤味就算在蓉城,那也绝对是头一档的存在,只要能把名声做起来,生意肯定不会差。
吃过午饭,黄琛回去上班,何志远和小李就在门外的长椅上坐着。
何志远拿着相机,给周沫沫单独拍了照片。
“茄子!”周沫沫坐在小板凳上,笑眯眯地对着镜头比了个耶。
“好,咱们站着再拍一张。”何志远笑着指挥道,为了保险起见,这次他拍两张,避免再出现模糊洗不出来的情况。
临近一点钟,工人们吃完回去午休,准备上班,后厨也是停歇了下来。
周砚解了围裙从厨房出来,手里提着一只打包好的猪蹄放在二八大杠的车篮里,推上车出门,看着坐在树下的何志远和小李道:“何主编,让你们久等了,咱们出发去周村吧。”
“刚好坐着消消食,走嘛。”何志远笑着说道,把相机交给小李,挎上自行车。
“伯伯,锅锅,再见!”周沫沫站在门口,冲着他们挥了挥小手。
“沫沫小朋友,再见。”何志远笑着挥手道。
去周村的路上,何志远与周砚并排骑行,夸赞道:“你这卤素菜和卤牛肉味道太巴适了,特别是卤豆干和卤腐竹,用的是西坝豆腐吧?”
“何主编的嘴巴确实灵啊,这都能吃出来?”周砚一脸诧异地侧头看着他,他可从没跟客人说过豆腐干和腐竹的来历,何志远竟然吃出来了。
“我做过一期西坝豆腐宴,吃过那的豆腐干和腐竹,印象深刻。”何志远解释道,“不过那会我们找的是当地公认的豆腐大师,可今天我尝着你这豆腐干和腐竹,竟是丝毫不逊于那位大师,莫非你是去西坝拿的货?”
西坝镇也是嘉州下辖乡镇,距离苏稽有数十公里。
谈不上遥远,但也不算近。
周砚这豆腐干才卖六毛钱一斤,用得着大老远跑西坝去进货?
豆腐干虽比豆腐更容易运输,但依旧难以长时间储存。
西坝豆腐的特殊性,除了用的当地小粒黄豆,工艺有些不同之外,还和当地的凉水井息息相关。
有一种说法,西坝的豆腐大师离开了西坝就做不出好的西坝豆腐了。
“我姨婆是从西坝嫁到苏稽的,祖传的做豆腐手艺,从我奶奶那一辈开始,就是用的她做的豆腐干和腐竹。”周砚笑着说道:“她的手艺,就算在西坝,也当得起豆腐大师四个字吧。”
“在苏稽能做出这等品质的豆腐,大师二字,实至名归啊!”何志远点头,带着几分感慨道:“这么看来,你们这一家,也算是美食世家了。”
周砚闻言笑了笑,准确的说,他们应该算宰牛世家。
周村世代杀牛,到他这里把路子岔开了。
老太太的卤味确实做得好,但要不是他展露天赋,多半也是后继无人。
曾经被老太太寄予厚望的赵铁英同志,是被老太太拿着竹条打出厨房的。
路上,周砚把老太太的一些基本情况跟何志远说了,包括她从哪一年开始在苏稽桥头摆摊卖卤肉,后来是怎么靠着一锅卤肉把五个孩子拉扯长大。
他说的比较简略,主要是提了几个时间点,好让何志远提问的时候有的放矢。
以周砚对老太太的观察,很多事情她的记忆可能已经模糊,提起时间节点她或许能记得一些事情。
何志远不时点头,坐在后座的小李伸长了脖子认真听着,生怕错漏一个字。
回头到地方主编问起他答不上来,可就丸辣!
“慢点,这村道有点颠簸。”周砚提醒道。
“这算好的了,你是没见过真正颠簸的路,骑完勾子都不想要了。”何志远笑道,“听说你们村有个‘杀牛周村’的雅号,家家户户都杀牛吗?”
这不是赫赫凶名吗?文化人还是会说话。周砚笑着应道:“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杀,但论杀牛规模,目前确实是嘉州前列的。”
这个点村里没什么人在路上,周砚打了几声招呼,便带着何志远在老宅门前停下,“就这了。”
何志远把车停好,周砚当先往虚掩着门的院子里走去,一边喊道:“奶奶!”
“进来嘛。”堂屋里传来了老太太的声音。
何志远和小李跟着进门,院子收拾的很干净,角落里搭了个鸡棚,听动静应该养了不少鸡、鸭、鹅。
一进堂屋,抬头便瞧见墙上挂着两块“一等功臣之家”的红底金字牌匾。
两人的神情顿时肃穆了几分。
黄琛跟他说了老周家一门双一等功臣的事迹,当时只觉得家风忠烈,看到这两块牌匾的时候,扑面而来的压迫感,顿时感觉不太一样。
丈夫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小儿子在对越反击战中重伤归来,功勋卓著,令人钦佩。
作为妻子和母亲,这两块牌子的重量,不言而喻。
一个身材瘦削,但腰背笔直的老太太提着暖壶从厨房出来,看着三人笑着说道:“来了啊,都坐嘛,不用客气,我给你们泡杯茶。”
“您客气了。”何志远看着老太太说道,脸上多了几分钦佩之色。
“一块是我爷爷的,一块是我小叔的。”周砚给二人介绍道。
“功臣之家,实至名归。”何志远由衷感慨道。
“保家卫国,他们都说是应该的。”老太太抬头看着两块牌匾笑了笑,“也确实是应该的,不然哪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过。”
何志远和小李坐下,周砚把猪蹄放在桌上,过来帮着端茶道:“奶奶,给你带了个卤猪蹄。”
“要得,那我晚上又不用做饭了。”老太太笑着点头,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看着何志远和小李道:“你们是记者?”
“张老太太您好,我们不是记者,我是《四川烹饪》杂志社的副主编何志远,这位是助理小李。”何志远面带微笑的自我介绍道,“今天登门造访,是想要采访您经营张记卤味的经历和传承,做一期关于卤味传承背后的故事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