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你说,她还在等谁呢?(6.4k二合一)
周砚先吃了个原味烧麦,皮薄馅大是最大的特色,一口一个,纸皮薄软,肉馅鲜嫩,满嘴流油。
猪肉大葱馅可太鲜了!
这年代的土猪肉,风味更佳。
纸皮烧麦的蒸制过程也远比包子要更麻烦,蒸的过程中需要多次用冷水浇淋荷叶边,从而保证面皮的口感。
然后就是特色吃法了,烧麦蘸红油蘸碟,白色半透明状的烧麦在红油一蘸,立马染上了红亮的色泽,吃起来香辣爽口,别具风味。
好吃!
周沫沫吃完一个,已经伸手去拎第二个了,看着周砚道:“锅锅,这个比肉包包好次!”
“硬是香,皮好薄,馅又足,吃起来满口流油。”赵嬢嬢连连点头,问道:“好多钱一笼呢?装这么满。”
周砚道:“这里是两笼,一笼八个,三毛五。”
“那也……不算贵嘛。”赵嬢嬢点头。
“嗯,不贵。”周砚笑着点头,赵嬢嬢的思想开始有些变化了,要换以前,三毛五一笼的烧麦她肯定觉得贵,所以听说那么久都没有买来尝过。
乡镇上挣点钱不容易,很多人都把钱存着,等着急用的时候才能拿得出来。
可谁又能想得到,接下来几年物价会接连暴涨。
好不容易存的几百、几千巨款,转眼购买力就差许多。
真要说买什么,买房绝对是最好的投资。
房改还要一些年,周砚都已经做好规划了,先挣钱,有钱就买楼。
等以后干不动了,就躺平当包租公,老婆孩子热炕头。
拖鞋一蹬,腰上挂一串钥匙,整条街我最靓。
人活一世,要的就是一个潇洒自在。
“还是城里头生意好,人来人往,做点啥子买卖都能挣到钱。”赵嬢嬢看着人来人往的东大街,带着几分感慨,看着周砚道:“以后我们就在厂门口开饭店,还是有往城头来的打算?”
“往后头,肯定还是要往城里来。”周砚说道,目光也在人来人往的东大街上看着。
嘉州纺织厂现在如日中天,可后世周砚去苏稽吃跷脚牛肉的时候路过,原址已经修成了小区。
九十年代的下岗潮,还是把它拍在了岸上。
周二娃饭店是依附于纺织厂挣钱的,九成的客源来自纺织厂工人,他肯定要先做打算。
当然,现在才1984年,纺织厂还在扩产招工,一副蒸蒸日上的势头。
再挣几年不成问题,只是目前营业额卡在五百,得想办法往上提一提,如果嘉州有机会,也可以提前做一些布局。
东大街延伸到河边,便是如今最为繁华的嘉州港,斜对着嘉州大佛。
嘉州大佛如今已是相当热闹的景区,从嘉州港坐游船观光大佛的游客每天络绎不绝。
而且从嘉州港可以买票坐船走水路直达山城等地,是如今嘉州人非常重要的出行方式,所以东大街的热闹,很大一部分是往来客商带来的。
街上商铺林立,相当繁华。
东大街在后世也是网红街区,网红店遍布,只要能站住招牌的,生意都相当火爆。
周砚对这个时代了解甚少,但他对嘉州有一定了解啊。
要是能在这东大街上买栋楼,后边要想从苏稽把店开到嘉州来,就有了立足之处。
不用考虑租房的事情,也不用担心房东朝令夕改。
而且买在东大街,即买即租,就会产生收益。
在往后几十年间,收益还会一路走高,相对来说非常有性价比。
现在单位分配的房子不能买卖,但私人住宅是可以进行交易过户的。
东大街的建筑目前大多还保持着民国时代的风格,多属于私人住宅。
现在沿街大多数房屋一楼都打通,作为铺面对外出租,给房主带来稳定租金收益。
这一路上有照相馆、粮店、五金店,甚至还有小酒馆,最有名的还是‘嘉乐大剧院’,这里有川剧表演,每次演出都有很多人来看,一票难求。
人气相当旺。
不过目前嘉州的核心商业区还在百货公司小十字那边,那边的租金更为昂贵,据说好一点的铺子,一个月租金就要二三十块钱。
就百货公司门口那客流量,那价格倒也不算离谱。
周砚找卖豆腐脑的老板娘问了几句,中大街上三四十平米的铺子,月租金约为十五块钱。
“租铺子划不住,弄辆三轮车一样把生意做了,挣好多都揣个人包包里。”老板娘笑着道:“有些租了铺子的,先给房东干十天,后面挣的钱才算自己的。”
“嬢嬢,你天天在这里摆摊,你晓不晓得东大街上有没有房屋拿出来卖的?”周砚又笑着打听道。
“卖?这些房子都是下金蛋的母鸡,怕是都舍不得拿出来卖哦,有个两间门面,在家里躺着都有三十块钱收入,厂里上班都没他们安逸。”老板娘摇头,有些意外的看着周砚:“小伙子,你还想买房啊?我听他们说,前两天半场街那边卖了一栋楼,也是有临街商铺的,卖了六千多块呢。”
“六千多?!那有点贵哦!”赵嬢嬢倒吸了一口凉气。
老板娘笑着道:“贵是贵,不过那个房子还有点安逸,青砖瓦房,一楼铺面租出去,二楼还可以住人。”
周砚若有所思,这年代六千买栋楼肯定不算便宜。
万元户在全国都属于有钱人的年代,能拿出六千块买房的,肯定是挣了钱的个体户。
不过现在饭店一天的纯利润有近二百元,省着点,一个月能攒下来五千多。
一个月挣的钱能在嘉州买栋楼!
这么一算,好像就不算贵!
有人买卖,说明政策上行得通。
而且板厂街离东大街不远,价格有差距,应该也不至于相差太悬殊。
这倒是愈发坚定了周砚来嘉州买楼的决心。
这年代,首都偏一点的四合院其实价格应该也和这差不多。
可说出来不怕被笑话,上辈子他都没去过首都。
现在人生地不熟的,让他揣几千块钱,坐几天几夜的火车北上去买房,可能路上就被吃的骨头渣渣都不剩。
嘉州就不一样了,小叔现在是武装部部长,正儿八经副科级干部,至少有啥事能帮他撑撑腰,不至于被人给欺负了。
当然,嘉州置业上限很低,弄一栋就够,等他手里有了钱,置业肯定还是往蓉城走。
蓉城他也熟啊,闭着眼睛往太古里、春熙路、金融城买就行。
也不是非得北上广深。
他心态好,小富即安,没那么大野心。
周沫沫今年三岁半,周砚目标就是争取让她在嘉州念上小学,在蓉城念上初中,要是能进七中,那考大学不是有手就行?
赵嬢嬢和老周同志不懂这些,他这个当哥的肯定要帮她先考虑着。
周砚也不期望她以后能有多大出息,但希望她在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能够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两笼烧麦下肚,一家人都吃饱了。
周砚结了账,把蒸笼和蘸碟给送了回去。
“说了放那我去收就好了嘛,还麻烦你端过来。”嬢嬢接过蒸笼,笑着说道。
“顺手的事情。”周砚笑了笑,随口问道:“嬢嬢,你们老板这个房子是自己买的吗?还是租的哦?我也想来东大街做点小生意,想打听一下行情。”
嬢嬢小声道:“这房子我们老板买的,自己的门市,你要是租的话,一孔这么大的门市少说也要十五块。”
“你晓得他买了好多钱吗?”周砚也降了几分声音。
“不晓得。”嬢嬢摇头,又往码头方向看了一眼,“我们老板前两天提了一嘴,前头路口那栋楼好像要卖,但是价格贵的批爆,还麻烦得很。”
“嬢嬢,一笼烧麦。”
“好!我给你拿!”
嬢嬢忙去了,周砚也就没再多问,但心思都在路口那栋楼上了。
什么铺子最具价值?
那一定是显眼的转角铺。
东大街的路口正对着的就是嘉州港,临着河边。
周砚推上车,和爸妈打了声招呼,便径直往嘉州港的方向走去。
很快,一栋青砖瓦房出现在视线中。
这房子有点大!
立在东大街尽头,横跨东大街和滨江路。
正对着嘉州港大门,斜对面是山城航务公司,来往坐船的商客,一上岸看到的就是这个铺子。
还有沿着滨江路散步的客人,到这也会停下看港口的游船。
这房子,位置可太好了!
周砚左右瞧了一眼,占地少说也有三四百个平方,这还是往少了算的。
和东大街上的其他房子一样,也在墙上开了洞,弄了两个铺面出租,一家卖面条,一家卖卤菜。
周砚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一片后来被拆了建成商业街。
房子看起来颇有年月了,青砖砌的围墙,飞檐青瓦,门口甚至还有门楼,紧闭的大门,也不知里边有几进院落,瞧着就是以前大户人家的房子。
但左右并未瞧见张贴出售的公告。
“你看啥子?”赵嬢嬢见周砚左瞧右看,忍不住问道。
“有好吃的吗?”周沫沫跟着左看右看。
“卖烧麦的嬢嬢说这个房子要卖,这个位置太好了,我去打听一下消息,让老汉看着车,你带沫沫去港口那边看船嘛。”周砚和她小声说道,说完直接往卤菜店走去。
赵嬢嬢闻言眼睛睁大了几分,看着眼前这座大宅院,心头想着这得要多少钱啊!
“妈妈,我想看大船。”周沫沫抱着她的腿晃啊晃,眼里满是期待之色。
“走嘛,带你去看。”赵嬢嬢把她一把捞起,和周淼说了一声,往河边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