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自然就应运而生,在严刑峻法的同时就出现了严格的监控。
马寻继续说道,“这些事情我只对你说,你现在也是管著北镇抚司。这一次报上去的案子要是被人压著了,或者有人想法子动手脚,迟早是要秋后算帐。”
朱棣在此立刻明白了,中书省现在非常强势,大事小事都管著。
而且文官那边抱团严重,別看此前中书省斗的厉害,可是现在是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文官取得了绝对的领导地位。
至於浙东文官谈不上伤筋动骨,他们的基本盘依然非常稳固,这两大势力也有些分庭抗爭的趋势。
只是下一刻聪明的朱棣慌了,“舅舅,我什么时候管著北镇抚司了?这是您的差事,我就是帮忙罢了!”
北镇抚司是什么样的衙门大家都清楚,这就是真正的烫手山芋啊。
马寻是没法子才接下,那是被下了套。
朱棣更加觉得冤枉,我堂堂燕王,以后的征北大將军,怎么就提督北镇抚司了?
我就是年初的时候接受舅舅的任务在凤阳带著锦衣卫查案,以及这一次江南出了些事情,准备帮舅母、驴儿出气。
“现在这些事情你没管?”马寻气势十足,“这些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到了朝堂上也有爭斗,你不得持续跟进?”
虽然觉得有道理,可是朱棣总觉得好像怪怪的。
马寻不给朱棣继续思考的时间,继续说道,“这一次肯定要惩治一些贪官污吏,不过绝不会是连根拔起!”
朱棣似乎有些失望,“真的?”
“真的。”马寻也无奈的说道,“真要是连根拔起,那必然让江南这边有些波折。为政不能只图痛快、意气用事,有些事情就该稳妥。”
马寻还是比较认可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
朱元璋是强势无比的皇帝,只是现阶段的朱元璋还没有废掉相权,没办法做到绝对的集权。
更何况就算是高度集权的朱元璋,也不可能做到事事如意,官员的一些意见也必须要考虑。
看著马寻,朱棣颇为感慨的说道,“怪不得父皇和母后常常惋惜您志不在朝堂呢,您这么有见识,必然能帮衬父皇。”
马寻得意的说道,“我?我看大势还算清楚,立场也端正,所以还算有点见识。真让我去朝堂理事,我肯定能將衙门的事情弄乱。”
简单的来说只適合纸上谈兵,说大道理的时候侃侃而谈,一副诸葛亮的样子。
可是真的要让马寻具体的去管一些事情,那就手忙脚乱了,甚至是有极大的概率被手下的官员各种蒙蔽、戏耍。
朱棣忽然想到了一个词:眼高手低!
也对,父皇和母后好像也这么说过,这就是个大事看的真切,小事糊涂的典型。
朱棣试著劝了劝,“舅舅,您多上朝就是,您多坐衙。以您的才智,肯定能处置好衙门的大小事务。”
“糊涂!”马寻严肃起来,“你也要记好,现在做些事情不要紧。只是你是亲王,政事不许插手。”
朱棣自然也明白这些道理,以后他们这些亲王就藩,是没资格插手地方政务的,这也是底线。
晕头转向的朱棣被马寻送到了码头,登船离开。
看著朱棣规规矩矩、亲热仰慕的样子,马寻內心又有些小小的愧疚了。
我就是在欺负十五岁的朱棣了,一个劲的逮著这个外甥在坑。
可是没办法啊,现在不坑就没机会了,这些小子的成长太快了,过两年估计就没这么好骗了。
前两年马寻偶尔还『指点”一下朱棣等人的武艺,现在看著这些小子在校场他都是绕道走。
和老人斗勇,和少年斗智,我也就这么点能耐了。
张三丰温和开口,
,“师弟,你这些外甥里,这位燕王怕是你最为看重的。”
“他有能耐,自然就看重。”马寻笑著说道,“真人,等我回京了,咱俩出去转转?”
张三丰眼前一亮,“师弟能走得开?”
“怎么走不开了?”马寻就说道,“我想要去趟浙江,明年我应该没有什么大事要忙。”
张三丰有些奇怪,“为何是浙江?师弟,总不会是去拜访你的岳父吧?”
“算是吧,我岳父告老之后,我还没去拜访过。”马寻伸了个懒腰,望著悠悠白云说道,“我先前劝一个小辈寻到他娘的遗骨安葬,我娘的遗骨在哪都不知道。我现在如此身份,总该做些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