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省报刊登了这篇采访,标题是《大山里的农民作家音乐人刘跃明》。
配发的照片是他在田间地头种菜的场景,背景是1个个温室大棚。
这篇报道里,周晔高度赞扬了刘跃明失业后,不靠等不靠要,自力更生发展种植业。
现在已是当地著名的种菜能手,靠着1双勤劳的双手养活了自己。并且平日里还钻研文学,音乐知识,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歌曲《无惧风雪》,发表了《阳光中的向日葵》这样优秀的现代诗。
号召无数待岗在家的青年向他学习,成为1名有理想、有抱负,对社会有贡献的新1代。
这篇新闻刊发后,立刻在省内引发了轰动和强烈关注。
不少人认为,这样1个有才华的年轻人,不应该埋没在田间地头,应该去文化部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干。
为国家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做出更大贡献。
反对的人则认为,刘跃明虽然创作出来了1些作品,但毕竟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整体素质估计就那样。
让他进入更高的创作平台,说不定就会原形毕露误人子弟。
还有1些人认为,目前计划经济体制下,他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这是在当新时代的“地主”,这种行为应当制止。
另1些人则反唇相讥,国家政策已经很明朗,就是要大力提倡私营、民营经济。
刘跃明响应国家号召,扩大蔬菜种植规模,解决百姓菜篮子问题,这是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激烈的观点冲突愈演愈烈,甚至有人写信上访,要求调查刘跃明。
与此同时,前来拜访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其中有不少青年学子,是带着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找他。
这天,凤凰山脚下,看着刘跃明熟练的搭好了塑料棚,然后将排水沟、防寒沟规整的挖好,然后指点其他人依葫芦画瓢照做。
农村出身的杜思哲心下已然相信,这确实是个真正的庄稼汉。
杜思哲是湖大哲学院教授,桃李满天下。
同时也是省报内参的重要撰稿人,评论员。
对于时事评论有着很深的独特见解。
平日里最喜欢组织学生各种辩论赛,就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就在前几日,几名假期留校的同学讨论了最近被炒得火热的农民音乐人,诗词作家刘跃明。
由于观点严重对立,几名平时交好的同学争吵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杜思哲觉得这是1个很好的辩论题材,准备在新学期开学后就将其作为重头戏,在全院进行大辩论,并根据辩论结果写1篇内参。
但在此之前他还要做好相应准备,那就是亲自1会刘跃明。
把正反双方的观点都拿出来,看看他会是怎样的解读,于是便有了此次龙城之行。
“你好刘跃明同志,我是湖大哲学院老师杜思哲,这次冒昧前来打扰,是想听听你对最近关于自己的观点冲突有何感想。”
“这些观点相互对立,其中有...”
等他详细介绍完,刘跃明说道:
“来,先来这看看。”
他手1指前方村里各处农舍,“你自己也是农民家庭出身,看看这些农舍,你觉得他们生活苦不苦?”
看着那1间间土砖砌成的房屋,以及那些在田间地头,衣衫破旧的农民,想起自己曾经的过往,杜思哲老老实实回应道:“确实很苦。”
“那他们应不应该1辈子苦下去?包括他们的子孙后代?”
“那确实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