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治理黄河,不是这一次朱棣前来的目的。
不过黄河一事对于整个天下而言牵一发而动全身。
历朝历代都有黄河决堤一事。
一旦发生这种事情,就要有许多无辜的百姓葬身洪水中。
朱棣自然明白这件事情有多重要!
但是在这个时候要是花十年的功夫去治理黄河。
跟他的计划有着非常大的冲突。
因为想要治理河道,那不是说话的事情。
先不说别的,首先就是一条动用农夫至少要数十万。
这么多人的吃喝拉撒全部算起来,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如此一来想要北征,岂不是要再等上十年?
朱棣可等不了这么久。
蔺芳听到这话以后想了一下开口说道。
“下官才出学前一时还想不到合适的办法!”
“而瀛王精通格物之学或学有解决之道!”
又是朱允熥!
难不成离了他张屠户就要吃带毛猪了?
朱棣心中生出一股不满之意。
“既然你有形治理河道,那么回头便去工部任职。”
“到黄河上走一趟,看看具体情况如何?”
“将具体情况上报朝廷,到时候依情况再说。”
这时候朱棣心里面是抱着一股侥幸心理。
原因就在于朱元璋在的时候对于河道整治那可是下了大力气的。
短时间之内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
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北边的草原人,这才是心头之患。
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朝后等一等。
蔺芳听完之后脸上不见有人和表情变化,拱手
说道。
“下官领旨!”
话说到这里,朱棣忽然心中一动,开口问道。
“你在这研究院里面已经待一段时间了,觉得这研究院如何?”
蔺芳皱着眉头想了一下,这才说到。
“研究院之中的格物之学的确精妙,需要人沉浸其中才能够有所得!”
“而在这里的各位学子,一边学习格物之学,一边研究小琉球所产之物。”
“毕竟这格物之学是传自于小琉球,这么做无可厚非。”
“不过难免会有人云亦云之嫌,下官觉得应该有目的的去利用格物致学。”
朱棣听到这话当下便问道。
“你觉得应该以何种目的为要?”
“当以民生为要!”
蔺芳这时候略微想了一下,继续说道。
“自今年以来,得益于玉米番薯等物的推广,不少地方百姓得以温饱。”
“只不过各地情况不同,百姓所用之农具,也是优劣各异。”
“既然是要做一些有用之物,农具当是重中之重。”
朱棣听完之后深以为然,他感慨的说道。
“这么多人在这里学习,只有你说的话最得朕的心意!”
旁边的文官听到这话心中就是一动,将此话记在心中。
这时候朱棣转过头来看向他说道。
“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臣明白了。”
然后朱棣又见了几个读书人,他们也没有说出什么新意来。
言谈之间多有奉承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