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号炮声接连响起,第3支方阵以及第4支方阵都6续亮相了。
这两支方阵都是神枢营当中的步军营,虽说也穿戴整齐,气势十足,但是有着前面两支方阵珠玉在前,倒也显得这两支方阵不太亮眼了。
紧跟在那步兵方阵后面的是炮车营。
旁人自然是看不出重车营和轻车营的区别,只是看着那1尊尊大炮被4匹骡子拉着,1字排开,那数十尊大炮1直到延伸到半里开外,倒也是不凡。
车轮滚滚,碾压过路面,发出阵阵声响,那出场的气势直追之前的游骑营。
古往今来,几乎所有人都在说这南方,水田多,地雨湿滑,都在强调不可用车,不可用骑。
但那是没修路,或者说是不好好修路。
单纯将车骑当作运输工具,想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若是肯花银子下去,修青石路作为军事干道,南方又如何??潮湿又如何?何处不可用车。
等到这炮车营过去之后,紧随其后的,又是1个方阵。
不过,这1方阵不复之前的齐整,甚至看起来还有些紊乱。
不单是步伐以及队列的紊乱,就连身上的衣服也是不同,他们并没有穿上甲胄,手中就连武器也没有拿,只是挺着身子,昂首走在街上。
整个队列按着颜色大致能划分出3类人。
不熟悉内情的文官们,认不清其中两类人,但是却能认出剩余的1类。
1个个头戴苏子巾,身穿素色大褂,肩挎着1个棕色大药箱,迈开步伐,保持着队列的尽量整齐。
很明显,这些人应该是军中的医士。
而整个方阵的其他两类人,则是长夫和匠役。
方阵3百人,正好是1百长夫,1百匠役,以及1百医士!
那些个医士们,都隶属神枢营下的军辅营。
而整个军辅营的医士数量已经有了两百人,并且还在扩招阶段。
不单是数量达到了两百人,而且还进行了不同类别的区分。
主要的医士编制为毒马将,医人将,医药将3种。
按着比例来算,整个神枢营达到了6十比1。
这1比例是很惊人的,也是远超同时期其他军队军医配比的。
洪武年间,这京营差不多是1万7千人才有1个医官,1个医官会有两到3个低等级的医士。
等到了永乐年间,3大营的医士比例进1步攀升,但是在非战时,数千人才能分配到1名医士。
而且这还是京营的比例,毕竟京城有个太医院在那镇着,军医的数量自然是多的。
像是9边,那比例就更低了。
《9边图说》中记录到,隆庆3年,9边的将士们,每8万余名士兵只配有1名医官,当然这数目是存在失真的,肯定有边镇将士们自发延请的医士,同时也应该有部分身份底下的医士没有被统计进去,但是哪怕加上这些,这个比例也是很离谱的。
因此,神枢营能有这般数目的医士,是极为惊人的。
不过这1数目,也是得益于朱载壡和俞大猷的多管齐下。
朱载壡从1开始就很是注重保障军队医疗的问题。
不过因为身份地位的原因,自己只能先关注好这神枢营。
朱载壡在南下的时候,先是从京城太医院那挖了1批人走,又从隶属于太子文华殿的寿药房中,以及隶属内府的圣济殿中都各自挖了1批人。
这些人合在1块,十2人。
其中太医院最多,差拨了熟谙方脉的医士6名,随带药饵,调治军士。
他们是当初神枢营军医小营的雏形。
那为朱载壡改良荔枝酒的连玉成,就是在那个时候来到军中的。
另外,军中医术高超的除了连玉成,还有常山人张荣。
此人也是太医,当年在9边的时候,暴发疫情,全赖荣治得起者无算。
朱载壡在京城聚拢了这1批医术高明的名医之后,又在南下的时候,利用南下的空余时间,让这些医士们教有天赋的军士习医术。
毕竟来自后世的朱载壡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嘛。
而教习出来的也能帮着正规医士减轻些负担。
之后再在沿着运河走的时候,抽调了徐州、淮清、临清、德州、济宁等处药局的医士,让有司点检医者,责拨医生前来随军医治。
这些地方上的药局有着大量的医士,不过朱载壡没有抽调太多。
因为这些地方都处于运河边上,有着大量的漕运军队以及山东的备倭军,他们都是需要医士服务的。
而这药局,其实就是惠军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