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谢子明入城问佛事,鸠摩罗闻道动汉思(1)
谢瑍见罗什,并非闲着没事,而是为了佛教。
后世的僧侣都成了特权阶级,佛既然说众生平等,那这必不是佛之本意。历朝历代不乏杀人的犯法的,往寺庙一跑,剃了头发,就没事了。为啥,因为他皈依佛门了。仅仅是剃了发,就能逃过律法的惩处和官府的缉拿,这岂不是咄咄怪事?那还要律令国法做什么?更别说后世那些所谓的高僧啥的,身居有别墅,出门坐豪车,更兼了什么这个委员,那个会长之类的,外带出国访问,扬名海外了。
古时僧人不事稼穑,不行人道,靠乞讨为生,也没有庙宇啥的居住。佛自己也是在菩提树下悟道的。后来有商人信徒送了释迦牟尼巨大的花园,甚至有些名妓也曾施舍财物给释迦牟尼……这些馈赠和布施释迦牟尼都接受了,后来各地渐渐有了寺庙和佛塔。随着传教,佛教渐渐流行起来,僧人越来越多,各地寺庙越建越多,甚至有了土地。而且寺庙的人因为自己不劳作,所以就雇工耕种,也没有交税这一说。所谓高僧出行,前呼后拥,有僧侣也有信众,渐渐就成了特权阶级。这种特权甚至超乎俗世皇权之上。
物极必反。
我有些明白,为何有些朝代出现所谓的灭佛运动了。不管是什么人掌控国家,都不允许有超脱于国法以外的存在。既然是在一国之内,无论是谁,必须首先遵循的是国家法律。在此基础上,再去建立你的教义才能长久。但佛教徒们自然不依,他们觉得他们的佛才是最伟大正确的,这就与国法产生了抵触,而且不事生产的僧人越多,耗费不必说,甚至会影响人口增长,加上寺庙占用土地增多,又不交税,简直成了国中之国,凌驾大众之上,那么被当权者消灭也就成了很正常的事情。这一点释迦牟尼就比后来他的徒子徒孙做得好,他结交国王,又接纳商人,也收其他种姓之人做徒弟。所以,佛教才得以逐渐壮大起来。
后来,有的寺庙收容朝廷叛逆,就有窝藏罪犯之嫌。这样一来,佛门已经不再是扬善,而是借佛之名庇护罪犯而招纳信众,成为藏污纳垢之所也就不足为奇了。试问,哪有那么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高人?怕不乏屡教不改地恶徒。
当然,肯定有被当朝冤枉之人被迫遁入空门,以逃避官府的追杀的,但也必有杀人放火的惯犯。笔者以为,我们不能否认佛教有教人向善的一面;但更多的说教是为了笼络信众信徒,借以宣扬它的宽容、慈悲。佛教对这一点非常重视,也做得非常高明。相比较而言,我们国产的道家自然为师,无为而治,在传道方面就差得多,这也是道教不兴盛的原因之一;道教无为的修行,与佛教人人可成佛并关乎前生来世的诱惑相比,差得太多太多。佛家之言对于普通众生,显然更具有“亲和力”。或者这与中国佛教的来源有关。
佛教来中国最早应追溯到东汉初年。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不同的是,印度佛教是从原始佛教逐渐发展成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不能适应社会之时,大乘佛教应运而生,所以印度佛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步演化和改良的,大乘、小乘兼而有之。而中国,因为来自西域的僧人修持不同,开始传播时就是大小乘几乎同时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