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大成殿两侧的东西腋门来到第三进院,首先看到大成殿后墙上硕大的“魁”字。传说本地如有高中的状元,可从棂星门中间甬道进入大成殿,即可打开“魁”字门,通往敬一亭举行祭天仪式,寓“一举夺魁”之意。
明伦堂,明代即有之,清乾隆、道光时修缮,面阔五间,进深六椽,七檩硬山前后廊式。“明伦”取“存天时,明人伦”之间。明代时为儒学讲堂,清代时改为儒学教室,现辟为孔子生平展室。为了让现代人更多地走近孔子、了解孔子、学习孔子,平遥文庙专门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实物,全方位地介绍了孔子的一生和他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东配殿时习斋,取《论语》“学而时习之”之意。旧时为讲学研读之所。现辟为古代教育展室。展厅图文并茂,为世人倡述了教育在人类文明延续与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重点介绍了孔子、朱熹等大批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质朴的格言,都给后人以深刻启迪。
西配殿日新斋,取于《礼记》“苟日新,日日新”之意。旧时为讲学研读之所。现为“古代文墨展”。该展厅向游客展示了专门收集的数十种笔墨纸砚和各类文房用具,意在让正走向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人的千年情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明伦堂穿过,来到中轴线第四进院。主体建筑敬一亭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1943年日寇驻兵时焚毁。此亭为2003年自晋南移建而成。《淮南子·诠言训》曰:“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敬一亭”向为祭天之所。祭天也称躬天,是我国古代崇拜自然的一种宗教活动。上至皇帝下至庶民无不虔诚此举。亭内设气势雄伟的祭天大鼎。
第五进院主体建筑尊经阁,明初建,后废,近年复修。尊经阁其功用既有藏书亦有振兴文运之意,是文庙建筑中的固定配置,其两侧为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创建的古陶书院,后改名超山书院。是清代官-办学堂。该院60余间房舍,主从有序,为四合院形制,历史上曾经主持过书院的12名讲席全为进士。最著名的为《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继畲,他在超山书院任山长达10年之久。培养的儒学生员为平遥晋商发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超山书院现已辟为“中国科举展”,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固定性科举史展。展览分为科举的由来和沿革、院试、乡试、会试与殿试等几大部分,展厅中展出了大量极具文物价值的文献、史料和展品。其中有1300年科举史上仅存的一份状元卷,有古代科举考试作弊的各种夹带等。此外,科举展还为游客生动再现了当时科考时场景,也就是考生的号房。当时的贡院按照千字文来编排的一排排低矮的号舍考棚。考生就是在这既矮又窄的号舍内点着蜡烛、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作八股文章。从而真实反映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取士制度的产生、发展、消亡过程,展示了在这一制度下读书人考秀才、中举人、成进士,乃至有幸摘取鼎甲桂冠的艰辛。
科举展室中的“清代文官系列服饰”,则从独特的角度,依附原汁原味的展品,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伦理道德,让人们在这些百年古装面前对历史产生无尽的遐思。
平遥文庙的东学区分别包括东学宫、崇圣祠、节孝祠。
东学宫为古代官办学宫,俗称庙学或儒学,也是全县掌管学业的行政长官教谕的衙门,现辟为国际摄影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专业性国际摄影博物馆。馆内展览有中国摄影界大师沙飞、吴印咸等人的精彩作品。一幅幅为0要员拍摄下的历史瞬间,已成为弥足珍贵的革命文献。
崇圣祠原名启圣祠,主祀孔子之父叔梁纥。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谕封孔子上五代祖先配享王爵尊号,并谕准入祀,更为现名。除主祭孔子五代祖先外,并配祭孔鲤等十位先贤先儒。
节孝祠,旧时奉祀贞节烈女的祠堂。供奉由乡绅名儒举荐之节孝妇女,经过严格审核才得以入祀。春秋两祭均谨守既定礼法,显见当时社会对节妇烈女的推崇,实不下于英雄义士。
文庙的西学宫,是儒学训导的衙门,是官学合一之所。清末改称劝学所。现辟为山西平遥展览馆。主要展出书画界名家的书画作品。
总而言之,平遥文庙中轴线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涵厚的文化底蕴,庙区左右“东学”、“西学”之设,明伦堂后“超山学院”在平遥教育史上的一段辉煌,每年“春秋上丁”的祭孔仪式,重修于金代的大成殿和另具一格的敬一亭、尊经阁和祭天大鼎以及重修于明清时代的其它建筑物,共同构成了文庙的完整格局,堪称汉民族先民们崇文尚礼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史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亚五国文化专员木卡拉为平遥文庙的题词“文庙是平遥古城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古迹之一,是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显示了文庙作为一方文化圣地的超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