祾恩殿的左右两翼,明朝时曾建有左右配殿各十五间,清代中叶毁坏并拆除。配殿之前各建有神帛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其制均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小巧玲珑。炉顶为单檐歇山式,炉身正面为四扇假棱花槅扇,正中辟券门,门内为小室,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吊和祝版。
第三进院落,前设红券门制如陵门,为陵寝第三重门。院内沿中轴线方向建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
两柱牌楼门,为柱出头式牌坊,又称棂星门。其两石柱,截面作方形,顶部各雕一坐龙,前后戗抱鼓石。柱间木构部分仍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时仿景陵制增构。其制,黄琉璃瓦顶,两山面各置博缝板,檩枋之下置重翘五踩品字斗拱六攒,其里外拽的拱头、耍头均作三幅云形式。斗拱之下依次安装平板枋,、大额枋,花板,小额枋,门框,上槛,余塞等构件。
定陵位于大峪山东麓,在十三陵中位居第10位,占地18万平方米,是明朝第十三位帝朱翊钧,年号万历,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合葬的陵寝。朱翊钧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陵墓是他生前所建,规模比较宏大。据文献记载: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成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共建6年时间,耗银800万两,定陵主体在一条中轴线上,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其主要建筑有石桥、碑亭、外罗城、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宝顶下面的地下宫殿。
万历皇帝的定陵在十三陵中的规模是最大的,这个最大主要是指它的地面建筑面积,而且在用材上定陵也是最豪华的,当年首辅张居正推行改革,使明朝的经济发展,手工业发达,国家的粮食和国库都非常的充实,首辅张居正逝世以后,万历解脱了束缚,便不顾大臣的劝谏,花费巨额国库兴建了他的豪华陵墓定陵,虽然在选址和兴建中上演了许多闹剧,但最终定陵还是超标准的建成了,万历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赶往定陵,并在地宫中举行了盛大的宴席,为了奖励那些督造的大臣,也为了自己,万历面对这辉煌的建筑,生出了万千感慨,他为自己有了百年后的去处感到欢欣鼓舞,又略带惆怅,由于国本之争,他心力交瘁,无心应对朝事,随兴与他的郑贵妃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20年,直到他走进定陵的地下玄宫。
定陵地宫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地宫共出土各类文物3000多件,其中有四件国宝:金冠、凤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定陵的地宫全部用石砌成,多为青石,面积为1195平方米。内无梁架,为石拱券,相当高大。地宫中有7座4吨重的汉白玉石门,设计巧妙,开闭灵活。地宫中又分为正殿、配殿、前殿,和地上建筑完全一样。中殿原状陈列着祭器,那里三个汉白玉石座,座前各有一套黄色琉璃五供和一个青花大瓷缸,缸中原来盛满长明灯灯油,供点长明灯用。后殿的棺床上停放着朱诩钧和两个皇后的棺木,棺旁放着装满陪葬品的26个红漆木箱。定陵是明神宗朱翊均的安寝之地,是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的陵墓,著名的十三陵地下宫殿就在这里。定陵修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规模宏大,仅当年役使的军卒、工匠就达三万余人。地下宫殿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成为研究明代历史的宝贵资料。另一座明陵——永陵,是明世宗朱厚聪的陵寝,其规模虽不及长陵,但构造精美细致,其主要建筑明楼,为十三陵建筑之冠。
十三陵除以上景点供游人观览外,还有著名的石牌楼(为我国最大的古石坊)及造型细腻、栩栩如生的石象生。1958年修建的十三陵水库,更给十三陵增添了新的光彩,成为夏季旅游的好去处。十三陵第九号皇陵——昭陵,也从1985年开始修复,1989年11月1日修复完毕,对外开放。十三陵为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