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坎这名字的来历,当地人众说纷纭。一说只是当地姓王的多,该地的地势较低,经年雨水在村口积出一个大水坑,当地土话把低洼的地方叫“坎”,因此得名王家坎。一说是这地界原本只叫王家村,常年干旱少雨,百姓苦不堪言,某天一高人路过受赠饭食,遂起善心,指点百姓在村头开挖一个大土坑,夜间做法以水填之,并在坑边立碑“王家坎”。
“八卦中,坎为水卦。如今石碑早已流失,但王家坎的名字经代传颂,以声纳形,为一方生灵固水保水。”王瑞边擦桌子边道。
老牛一伙人走了有一会儿了,王瑞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慢悠悠讲起了故事。为了能听个连贯,风无轻也不得已跟着他捡拾碗筷,往返于厨房和饭厅,除了有点儿被耍了的小郁闷,还是不得不跟在王瑞左右。
最后一副碗碟被风无轻刷完收起,王瑞放在灶火上的水也刚好开了。风无轻回到饭厅,跟出来的王瑞手里托着个漆盘,上面一套宜兴茶具,很快饭厅里茶香四溢。等风无轻握着闻香杯惬意地眯起眼睛,王瑞继续道:“其实,还有一个传闻。当年是某朝皇室后人落魄逃难,路过一处水塘,马匹驻足饮水且不肯离开,皇室后人认为是天意,于是扎根于此,以王为姓,因‘坎’有困窘之意,所以称此地为王家坎。”
风无轻心里一动,尽力面沉似水,对面的王瑞依然有一丝玩味的表情一闪而过。王瑞的语速均匀逻辑顺畅且用词甚好,伴着悠悠茶韵,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听来听去,无论是困龙之地,亦或高人点化,还是自然所生,此地来历总没离开一个字——水。
“据老人说,很早以前,王家坎村口的确有个大水坑,东北土话叫水跑子。”说这话时,王瑞特意咬了一口标准东北话,看风无轻没什么反应,伸手蘸着茶水在桌子上写下“泡”字。风无轻恍然大悟,东北人说话为了赶劲儿、有嚼头,常常把音念歪了,这里的“泡”字非得念成上声方有味道。
说来说去,也没听出来跟抗日战争有什么关联。似是看出风无轻的疑惑,王瑞边给风无轻填茶边道:“这些都是历代的风言风语,作用也仅限于给小娃娃当睡前故事,真正让王家坎人津津乐道的是抗日战争的一段公案。”
话说,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人终于大举踏上了觊觎已久的东北沃土,王家坎也不例外。进村一段时间,日本人就对村头的水泡子表现出异常的兴趣,因为不知道是谁说的,这水泡子神奇得很,旱天不涸、洪涝不溢,有人说是通着海眼,有人说是水底有灵物。
日本小队长一声令下,八格牙路,给老子掏,老子不信这水掏不干净。
风无轻听到这里心里失笑,这语气像极了东北老爷爷哄骗不爱睡觉的小孙子,可讲故事的王瑞并未察觉,眼神飘向窗外,似越过院墙,走过荒野,漫过了时间的沉淀。
在日本人的威压下,全村动员,经过几天几夜,水泡子的水越来越少。水泡子原本是一汪绿水,深不见底,随着水越来越少,已能看到鱼虾蹿跳,再继续下去,似乎真的就能掏干了,可就在这一天的掌灯时分,变故发生了。
因为刚好到了晚饭时间,大家轮着回去吃饭,水边的人并不多,突然一阵雨腥气翻滚而出,恰逢天边响起几声闷雷,刚开始人们还以为是要下雨了,纷纷往天上看,直到一个小伙子惊声喊道:“快看,水里有东西!”
人们低头看去,惊异地看到水坑中心浪花喷涌,似是有什么东西要拱将出来,周遭的雨腥气也并不是出自于天上,而是这水底翻搅而来。水花越来越大,一个比村里最大的磨盘还粗壮三圈的柱状东西逐渐从水里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