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飘飘,天气严寒,便利铺关了门,糕点摊子也收了摊,杨五花给庄户们发了过年的肉菜米粮之后,剩下的也就不管了。鸡鸭鹅也都早早的被移到了“花园里”,杨家小院变得既干静又清净。
猫冬是件很惬意的事,一家子吃了睡,睡了吃,日子过得很快。
一转眼,就过了元宵。
再一转眼,已是开春。
田间的沟渠还没布好,土质也没改造好,目前先当旱地用,种的是麦子,共有八亩。其中,有两亩,算是赵平安家租赁的,另有一亩,则是黑子租的。既然是租,租子也是要交的,不过杨五花意思意思,只收了一成。
员工宿舍区的周围,开了几块小菜地,种上了多种蔬菜,供自家和探花小院食用。
各类果树、花树,以及皂荚、樟树之类的原料型树苗,也陆陆续续种了起来,虽还未成林,但也隐见雏形。
探花小院的房屋改建还在施工,但西苑的景观改造已基本完成。
原先角落里杂乱的旧棚子均已拆除,贴着院墙,种了一排竹子。与“花园里”那些特地从洪塘湖地界运来的,青翠的毛竹苗不同,这边种的是从溪鸣寺讨来的,黄竿绿叶的细竹苗,很适合观赏,种在墙边窄窄的长条小空间里,是最合适不过。
并且,还附带着来自溪鸣寺的“灵气”,这又是一个招租的好噱头。
院子虽然,但靠边摆了一套竹制的桌椅,可供学子租客在露天,品茶读书之用。
东苑的葡萄架也已改造好,也同样摆了几凳,顶上虽然没有种上葡萄,但是布了绿藤,待长到夏日,估计将会绿油油的一片,又是一个避暑遮荫的好去处。
便利铺也搬到了西苑内,但因大多都是街坊和老顾客,也就往里多走几步路的事情,没有什么特别不方便的。
柳东林和柳芽儿,虽然没有跟着柳东升一起来,但捎来了话,待农忙过后,还是会来打工的。杨五花倒也欢迎,毕竟早点摊子还是有得赚的,手里几个小的卖卖糕点还成,要想在集市现做现卖,还是得有个大人操作才行。
大家伙各司其职,一切都井然有序的照着原定计划,缓缓前行。
期间,沈邵风正式下了聘,杨五花也正式被拘在了院子里开始备嫁,杨六花这位“少庄主”便正式登场了。
当然,她也没什么特别的大事,工地的施工用不着她操心,无非就是出面跑跑腿、采买采买东西,或者对对账、取取钱之类,都是些家里家外的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来并不难。
同大多数女子一样,备嫁的主要任务就是做针线,但杨五花的工作内容又与大家有些不同,她做的并不是成亲那天的婚礼行头,而是婚后日常穿着的新衣。
在进京之前,杨五花穿的都很朴素,衣裳基本以紫花布为主,成亲之后再穿这些就有些不合适了,而妹妹们也会跟她搬到洪塘湖去,也不能穿得太寒酸了。趁着这段时间宅在家里不出门,她决定把大家的衣裳都换一遍。最起码,春装得备上几身,如果可以,最好连夏日的单衣也一起备了。
“六花儿,这几天你抽空再进趟城,多买些线头回来,还有,看看有没有好看的零碎布头,买些回来做鞋面。”
“鞋子也要换呀?”杨六花问道。
“那当然,里里外外,从头到脚都换新的……”
“噢!噢!又要做新衣裳咯!”隔着布帘子,正在里头写字的杨小花,听到姐姐们的对话,忍不住欢呼起来。
杨五花看了一眼,在杨小花边上跟着陪笑的曾阿绿,想了想,又吩咐杨六花再买几匹紫花布回来,然后让“神仙指”针线小组的女孩子们,给大家各做两套春季穿的夹衣,以及夏季穿的单衣。
“他们都是破破烂烂、只身前来的,什么东西都没有,今年是第一年,我们给他们备足了,每人发两身,要不然,都没得替换。明年开始,每季就只发一身。这一点你要同他们讲清楚,别到时候嫌少了。”
“好的。”杨六花又问:“那鞋子要吗?”
“嗯,也要。先每人发两双,到了夏天再多发几双草鞋就成。对了,再给每人发一床薄被,天热了,总不好一直盖冬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