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作业,作何种业,完全是自己的选择
如果不是贪爱捆绑了我们,非得做什么
或者是嗔恨捆绑了我们,非不能做什么
我们可以去为自己这样选择,可以告诉自己,我们应当这样,我们不应当这样
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业与因果,来让我们无愚痴的,自在的选择。
回归主题
我们或者因为贪爱,所以追求乐受,在我们集中精神在快乐的感受上,使它强烈,我们如此明确的体验到它。
所以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审视它的前因后果,起何种心等等,就是如此明确的体验者名法与色法,所以可以回过头来好好的审视它们。
因为明了,而训练出来的不贪,不嗔的出入各种受。这样的能力,就是清净的能力,就是涅槃的能力。
知行合一是圣人
所以清楚了各位,看人造作的时候,就看他的选择
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的。
问:愚痴太深不得不在造业的人苦够了就会知苦的吧
留下你的法,
待他从地狱出来,定将投入你的怀抱。
白遍打卡:
今晚想试试白遍,时间关系不想打坐了,于是躺着试了试,象牙牛奶眼白~有几个忘了。噢还有一个现象是很多事物包括人体涌现然后能很快意识到它包含的白色部分比如人体的骨头或刀刃
白天群问答记录
【继续“选择”】
存在:不过也有无能为力的,比如列车问题,牺牲一个人还是全车人死,选择也有好多难度啊,有时候是不得已的
为了救一车,你去杀一,就是你杀,有借口吗?就是你杀
存在:都不干,大家一起死呢
那就死呗,一起死是不是你杀的?
存在:不作为的心也是造业了
开怀智慧居:不作为也是你自己选的
存在:但是在这里不是我选择的,是我倒霉
开怀智慧居:就是你选的
存在:人品差,谁来谁倒霉
开怀智慧居:人品差也是你选的
开怀智慧居:人品能不能选择不差?
存在:一些情况下基本上大家都会做出一样选择的
开怀智慧居:应如犀角独步行
【止禅和观禅】
比如我凌晨讲的,我们抓苍蝇啦,偷窥,偷听拉都会很小心翼翼,甚至会下意识的屏住呼吸
也因为我们屏住呼吸,我们的整个情绪,或者专注力也会开始改变。这个是我们平时就很容易体验到的情况
结合到实际的话,打坐会睡着说明已经不再集中精神了
就比如举个例子,我们考试的时候,专心做题不会睡着
打坐并不是无所事事,所以如果我们没有目标,没有明确自己要做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心神散乱,很容易睡着的。
馄饨:那么打坐时该想什么?我呢,坐着,周围静了,念头飞奔起来,难过啊,枯燥啊,逃避情绪啊,然后散乱昏沉都全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打坐分解得很细来学习,它分为止禅,和观禅
所谓的观禅就是细细的思维,观察我们所得的信息,进行分解,组合,总结等等这样的过程。
而【止禅】,就是禅那,是训练我们专注力的方法
古人的总结,是有四十种通过关注特定事物的方式来练习的,称为【四十种业处】
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对事物颜色或者材质,这样的概念来作为集中感受的对象。最最常见的就是【十种遍处】,其中质感的分为地水火风四种,颜色的有青黄赤白四种,加上光亮,还有虚空。一共十种。
【观禅】是不断的分析了知事物的过程,所以心是动态的
比如我们观察大地,分析到,大地是由泥土组成,泥土是由各种矿物质,有机物组成,这些又是分子组成,分子又是原子组成……这样的不断分解理解的过程
这就是观禅的过程,静静的思维,分解又组合,全面的了解事物)
【止禅的目的】
止禅的话,是练习心的安止,让心不要游走散乱,能听自己的话,自在的集中
所以当我们是练习止禅的话,比如同样对象是大地,那么我们就要停止去思索,大地是什么意思?大地是什么?
而是仅仅让心停留在概念的层面
地就是地,眼睛看着地,心里默念着,地,地,地……
这样不断的接受,我们看到的地,对大脑的刺激。或者想到的大地,这样的信息,反复的均匀的刺激我们的大脑
这样因为平稳持续的接受刺激,大脑会对你所关注的对象产生一种强烈的印象
会在眼前或者脑中出现画面,称为禅相
如果我们的禅相很稳定,说明我们的意识并没有乱跑
就在这样的专注中会得到很多很多体验
这些体验不是其他,而是我们称为自我的重要部分,因为我们活在世界上就是体验。
通过强烈的体验,所以我们后面可以出定后,转向分析这些体验,来了解所谓的自我是什么
这就叫【止观双运】
如果由地,开始联想出什么鞋子,也没什么
因为我们脑子里出现的相,并不一定需要是泥地的相。只要别从鞋子又到袜子,从袜子又到纯棉,从纯棉又到莱卡,从莱卡又到涤纶,从涤纶又到石油……
要训练自己,能够控制心,让他游走联想的时候它就游走,不让它游走的时候它就安止的能力。
联想能力丰富,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自制,那就是定力不够。
因为你细细的分析自我的时候会发现,我们的贪欲,奴役我们的念头,也是这样游走的
从要老公,到要一个帅的老公,从帅的到要有车有房的,从要有车有房到有钱的,从有钱的到不如自己有钱,从自己有钱不如自己事业成功,从自己事业成功不如自己有一个好工作,或者好的点子,好的点子不如好的父母,好的父母不如好的学校,好的学校不如好的老师,好的老师不如好的兴趣……这样下去没完没了,贪欲泛滥。
【贪欲的止境&开智的步骤&中道】
曾经有人在贴吧问我,说修行人怎么看待事业工作,金钱财富,世俗生活,是否都不能追求?都要放弃。我没来得及回答,现在这里说一点。
不是都要放弃,不是不可以追求,而是要好好想清楚,到底要多成功?到底要多有钱?到底要多高的地位?到底有没有够的时候?
如果没有一个停下的时候,那么我们追求是无止境的,因为追求而得到,因为得到又失去,失去后又想再追求。这就是轮回。
这是开智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分析贪嗔痴,痴就是无知,可以明确知道这个概念
但是细微的地方就是贪和嗔是相对的,贪爱,嗔恨
我们非要取得,获得,得到的这个心,就是贪的烦恼执着
我们非不要,硬要远离,硬是不愿意遇到的这个心,就是嗔的烦恼执着。
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中道。可以取得,可以获得,可以得到,但是不是非要,硬要
可以远离,可以避开,可以不亲近,但是不是非要硬要。
第三步就是回归实用论,方法论,思维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取等等自己所嗔的八苦的原因
【十二因缘&名色&六入&无明】
诸如人死亡,是因为出生,因为事物都是从诞生走向死亡,所以生是死的因。
诸如人的出生,是因为物质聚合,心和物质的运作,这些都是本来存在的现象,是被称作本来就有的有,所以有是生的因。
然后为何会有呢?一切物质都是规律运作,原因是没有尽头的,犹如一棵大树,因为种子长成,种子是因为上一棵树,上一棵树也有它的种子,那颗种子又是上一棵树的……这样会发现无始,意思就是没有尽头,没有最初源头的,这就是物质法则的因果
但是换个角度,物质没有最初的源头,但是自我是有的
从你的念头而起
比如你要坐下,于是你坐下了,坐下这个物质现象,就是你起了(取了)要坐下这个起心,然后坐下这件事被你完成了
所以自我,包括自我的行为是有源头的,就是一个个起心,这个取不是别的,就是贪的取,在这里我只是粗略的讲,细微的讲,起心叫做因缘,有六种根,群文件里有。有空可以看看
所以有,是因为取,如果不取,就没有坐下这件事,并且没有“我坐下”这样的觉知
取是有的因
下面加速讲了啊,时间有限,取是因为贪爱,有欲,所以取。爱就是取的因
爱是因为有感受,有乐的感受,有苦的感受,因为乐于,所以爱,所以取,受就是取的因
受是因为有触,这个自我和事物有接触,所以能知道事物,并且产生感受,所以触是受的因
触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个门,所以叫做六入,六入,就是六尘通过六根与所谓的我们的自我所接触的过程,所以六入就是触的因。
六入是因为名色,也就是名法和色法,名法就是精神现象,色法就是物质现象,精神和物质的互动关系,所以名色是六入的因
名色是因为有识,就比如我们深睡,身体和外界断除联系,我们意识停止活动了。但是有没有识别的功能?其实是有的,所有机能都存在,只是没有运作,我们一醒来,立刻就能识别名色法。所以在名色背后,有一个自我能识别自己,同时也能识别其他名色法
它有时运作,有时休息,但是因为它,我们知道自己是自己,对事物也有分别。
所以识是名色法的因,如果没有一个自我在识别这些,那么这些就是空,存在与不存在就没有价值可言
识从何来?是事物的运作呀……就犹如我们脑中生物电运作,又犹如电脑能运算,也是一堆电在运作,因为有这些运作,被称为行。所以有识别
所以行(事物运作),就是识的因
事物为何运作,它是自顾自的吗?是自在自为的吗?是有规律的吗?是没有规律的吗?凡夫不能得知,就是无知,不知道.
这就是无明.
顺着再推的话,就是因为物质,所以行为运作是乱的,也因为无知,对事物的识别是不完整的,是狭隘主观的,也因为这样自我也是乱的,所以有人,有畜生,有各种奇奇怪怪的自我,这些自我有不同的名色法,有六根六入,对事物有接触,有感受,有贪爱和厌恶,所以要取得它们所贪爱的,因此不断的造作色,蹲下起立,吃草啃泥,因为造作物质的有,所以它们的行为有诞生和消失,坐下时,坐下就诞生了,站立就死亡了。等再站起来,站立就诞生了,坐下又死亡了。这样反复轮回
(解答:开怀智慧居整理: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