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怀居士讲纯观
思维,思考,分析,这是观;不思维,不思考,不分析,这是止。如实观,除了观察,看着,还有如实的思考。思考有了结果以后,再反复如实观察,这样的审查,才是后期的观,如果你前期如果没有明确的有所了知,那么即不能观,也不能止。思考有了结果以后,再反复如实观察,这样的审查,才是后期的观,如果你前期如果没有明确的有所了知,那么即不能观,也不能止。
纯观包括几个步骤,第一,究竟名色法过程,也就是观察分析思考的过程,有了明确的了知,继续观查,然后继续如实的审查自己的感受。第二,在如实记忆自己对境的感受中,然后再思维,感受中有什么,是否有苦乐,是否有贪。
如实的思考已经在所有教法里都提到了,生灭!你所观的对象如何生如何灭。你以为你眼睛能看到原子的衰变吗?还不是靠思维……不是眼睛看见的,我曾经问过,哪只眼睛看到水分子了?水就是一滩水,你眼睛看到水分子了?我们只是通过所知,通过思维,知道这滩水,是更小的水组合在一起的。因为这样的所知,所以脑子里有画面出现,感觉到细小的微粒组成这一滩水,但是并不是眼睛眼睁睁看见水分子了……无所谓它有没有尽头,是不是空。而是它不能维持……它会蒸发,它会变少或者变多……所以它不能维持住原貌。如果你是古人,你会知道水会蒸发掉,或者被加入根多的水而变多,所以它不能维持住。现代人更加究竟,你会知道原子也是在衰变的,所以它无时无刻不再衰变。然后回归到自己的身体,你的所有感受,都是依赖着你的身体,你的思维,他们也是同样无法维持住……有这样的所知,你意识里才会意识到自己也在消亡。所有追求都是一场空。所以我们贪的对象,我们的心所,产生的欲,我们所追求的,所有一切下场都是如此。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才会观察到我们自己的感受,苦也好乐也好,都和当下经历的境一起灭去。我的文章其实已经讲到很细了,苦是何种,无常是何种,无我是何种。因为这个自我的感觉也是一直在变化的,上一刻我在乐,下一刻我在苦,上一刻我疼,这一刻我又痒痒,它就是一直生生灭灭的。之后再找贪嗔的因缘,思维不要停,一直然后呢,然后呢,这样思考下去,累了就休息,不累就一直,一直观尽所有的事物,从物质,到精神,全部的生灭,这个阶段才叫做生灭随观智。
到了这一步,就集中思维事物的坏灭,不要去思考前面了,任何你看到的事物,你立刻联想它坏灭的时候。不去看前面那些了,怎么出现的,怎么发展的,只是单纯的第一反应就决定思维你所见的一切坏灭时候是如何。比如看见水,就想到水蒸发了,不见了。看见自己身体,就思维死亡了,腐烂了,化成灰了,不见了。感受到痒痒,你就挠一挠,然后感受到本来是痒,挠一挠有点火辣辣,但是不痒了,痒已经坏灭了。如此广泛的见到任何事物都坏灭,这个叫做坏灭随观智,不是说眼睛看到事物没了,而是通过思维,立刻能把握到事物的坏灭。
然后接下来就是有点难了,这个需要敏锐的把握自己的感觉。到了坏灭随观智,敏锐的观察自己,感知自己当下是苦还是乐,敏锐的抓住,比如你现在听见声音,或者是看见钱也好,食物也好,女人也好,所有东西都好,细致的感知自己的倾向性,是与欲获得,还欲远离,还是无所谓亲近还是远离。一旦把握到自己有倾向,想要某种东西,比如美女,立刻就联想美女的死亡,腐烂,消失,坏灭……比如想要青春,帅气,立刻联想到自己的死亡,腐烂,消失,坏灭……如此敏锐的抓住自己的倾向,然后能习惯性的联想思维到坏灭,就会产生恐怖,不舒服,不喜欢的感觉,这叫怖畏现起智,你会有种无助的感觉。你就针对你自己薄弱之处,比如我读书,我要文凭,但是突然有天学校炸了,我没文凭……突然有天我遇到老师的污蔑,我被开除了,等等,这种坏灭的迅速联想,你会可求安稳的地方,想要找一个如实能得到的……你会发现找不到……没有一样东西是你留得住的,都是在坏灭。
这个是漫长的过程,你平时习惯性的随时思维到,什么都留不住,就会出现过患随观智,什么都过患,我的青春留不住,我的家人留不住,我的钱财留不住……连我的思维都留不住,哪怕我写成书,刻在石头山也留不住,后人会篡改,石头会风化消失,哪里都留不住。于是就会觉得自己欲望,自己所追求的,一切都是一场空,人生就像一出闹剧一样,也不知道演给谁看,观众也留不住,演员也留不住。于是就会产生厌烦感,觉得自己在做很多很多无用功。这就是厌离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