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下面我们开始最后巩固一下初禅概念,根据多方面说法来比对一下自己的禅境。
首先,我们可以从各种经文,各种论文里得知,初禅叫做离生喜乐,意思是离开了欲望的束缚,所以轻松快乐。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是不是这样的,答案应该是接近的,因为我们确实因为舌头抵住上颚关闭的味觉,呼吸变得细微难以察觉,断绝了嗅觉。因为五欲相连,一个个减弱,因此我们这时候感觉到欢喜快乐,完全没有错。
然后,很多经文里说到,初禅有八种触觉感受,它们是:痒﹑动﹑轻﹑重﹑冷﹑暖﹑涩﹑滑。我们回顾一下自己走过来,确实有失去身心,然后又找回这些感受,大家还记得是什么阶段吗?就是禅定中阴出现的时候。
这里要注意了,因为很少有经论提到禅定中阴,所以这些八触,被一并归到初禅里面。但是我们自己可是脚踏实地一步步体验过来的,可以明明知道,这些感受是出现在喜乐之前的,并且有出体感受和经验,所以认证来判定,它们是出现在禅定中阴形成的阶段。并不能实实在在算在初禅里。
不过它们也确实是进入初禅的必经感受。所以算在初禅里也没有什么不对,我们自己清楚它们出现的阶段就好。
各种经论里说,初禅已经除掉了贪、嗔、痴、慢、疑这五种烦恼的根源,我们来比对看看是不是这样,首先,贪,我们贪,肯定是有对象的吧?贪财,贪色,贪吃……我们这时候没有味觉没有嗅觉,好像没有什么欲望,哪里有什么贪存在呢?
然后是嗔,嗔就是恨,讨厌,厌恶。我们此刻那么欢喜那么快乐,哪里有什么生气的对象呢?
痴,指的是痴迷,因为贪爱而起的。我们此刻不贪爱什么,哪里有什么痴迷?
慢,代表傲慢,和自卑,不管觉得自己比别人好,还是自己比别人差,都是慢心。此刻我们都体验了和那些光亮的人们,感觉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就是万物,万物就是我的错觉,当然是感觉一切平等了,因为一切都是我。既然如此,哪里有慢心?
疑,就是疑惑……我们此刻快乐满足,懒惰无比,都不愿意,或者不能想什么事情……疑心根本就生不出来……因此也没有疑。
从以上看过来,是完全没有错了。
关于经论上说到的,初禅的十功德,所谓功德就是水准。各种人士解释万千,当然我们不能说他们的对与不对,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自行对比看看。我在这里就简单说明。用最通俗的方式介绍一下。
空:空的是什么?空的是杂念。
明:明的是什么?回顾一下我们初禅里的证悟,无始。辅助缘起有,自性空,再加上我们色界眼观察到的事物,是不是对事物实相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定:定的是我们因为不容易生杂念,因此而能久住初禅,能定住,这就是定,我们再此体验到了定力是什么,这就是定。
智:此刻因为没有欲望,很强的自我见解,对事物看待比在欲界的时候客观,是不是种智慧呢?
柔软和善心:我们为什么会柔软,为什么会善?因为我们无欲,我们与世无争,为什么与世无争,因为有我们就是世的体验,自己和自己争什么?因此有随喜的柔,平等看待人事物的善。
喜和乐:这个不再追述了,欢喜的感觉和快乐的感受……
解脱:就是从欲望中解脱出来了。
境界相应: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一点,举个例子,大道理三岁小孩都会讲,比如我们平时生活中,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忍不住要去做,明明知道某些习惯不好,但是戒不掉,因为我们被欲望拖累,因此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境界没办法相应。此刻我们既然已经从欲望中解脱,至少在定境中,色界天身所在的世界中,是很容易自我控制的,知道不好就不会做,能自然而然,因此行为和思想境界能相应。这就叫境界相应
境界相应是初禅中最大的功德。也因为有这个德行,我们在这个定境中,道德水准好像圣人一样。解决了很多我们的难题,比如常常有人跟我讲,居士啊,我明明知道抽烟不好,就是戒不掉……忍不住……如果你能住于初禅,这个根本就不是问题。也因此,我们通感也好,或者我们什么感受也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是高大伟岸的,并且清透发光的……
好了,大概对比到这里。基本上我们可以看到各方说法在这里有了印证了,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呢?
说老实话,这里是又是个难关了,我自己也就只是到这个程度了。常常定于初禅,但是下一步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欢喜快乐的感受一直持续,但是久而久之习惯了,也就正常了,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好了,有时候还会成为一种负担。什么负担,那就是一直在觉(觉知自己感受),一直在观(观所有现象)。然后等到某个时机,觉得不喜了,也不乐了,然后更加仔细的去观察体验,然后发现欢喜快乐还在。
如果要形容,就好比欢喜快乐是种食物一样,我自己就跟一头猪一样,一直追逐着欢喜快乐这种食物奔跑,奔跑的方式就是觉和观……
但是就一直这样,仿佛没有出路,在一个圈子里打转……等到一个厌烦心生出来,立刻就出定了。于是我出定后开始想,定力总有消失的时候,既是我有无限的定力,一直处在这种循环中。如果理性的分析,我们生活是大的轮回,此刻不也就是个小轮回么?而且因为我们知道快乐欢喜,自然会发现它的对立面,不快乐,不欢喜,我们不停的去觉啊,观啊,不厌其烦的这样做,不就是因为我们面临欢喜和快乐的失去么?其实这根源就是痛苦的。因为我们失去欢喜快乐而痛苦,所以我们不停的觉,不停的观……
一旦意识到这一点,立刻又会出来一条证悟。初禅并不是我们永久适合居所,因为我们还有得有失,还是有苦受的,只是我们被快乐欢喜蒙蔽了而已。并且一直不断的现象不可避免会有厌烦心出现,好比我们的定力的我们的燃料,一旦燃尽,立刻就出定了。
假如我们死后生在初禅天,所经历和初禅定是差不多的情况,那么必然有“燃料”耗尽,厌烦出现,然后重新入轮回的隐患。所以即使我们此刻再欢喜再快乐……也无法永恒。
我自己就是在这个位置卡住的,过去我一直不知道原理,只是依靠观和止一步步走到这里来,但是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我们一直都是观啊观啊,无所作为啊无所作为(止),然后走到这里来,但是此刻我们会发现,继续观啊,继续止啊。好像没有什么决定性变化……我也没有因此进入其他境界了。所以到底怎么办呢?
为了这个问题,我又请教了我的上师,他说:你不是因为止和观走到这里来的,你是因为一步步舍弃而走到这里来的。如果你已经感觉到止和观,寻和伺(寻就是观,伺就是守着觉)是你的负担,你为什么不舍弃它们?如果你舍弃了,你就能进入二禅了。
我此刻才意识到,我们一直以来作为依止的观,觉,什么的。原来也是要放弃的……
可是人就是这样,有了这个喜有了这个乐,必然有了强烈的惯性和惰性,要舍舍不掉。如果不观,如果不觉,还有喜乐么?虽然各种经论都说二禅是有的,在入初禅前我也一直提醒自己,差不多就要放弃觉和观,可是真到了初禅里,到底要如何克服惰性呢?到底如何才能主动的抛弃我们一直依赖的觉和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