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很顺利,也很热闹。唯一的美中不足,只有父亲杨玄璬生病了。自十一月开始,杨玄璬就卧病在床。宫里的御医,也查不出病因。
这令全家上下,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正月初一。
凡是朝中有品秩的官吏都必须参加元日大朝会,杨铣以前要么品秩不够,要么在外征战。参加元日大朝会,是第一次。
这天三更天,天黑没亮,杨铣就起床了。在李柔芸和蘅儿的伺候下,换上了朝服,手拿着象牙笏,腰挂腰牌。穿戴整齐后出门。在
寒风中,骑着叱拨赤进宫参加大朝会。
兴儿为杨铣牵着马,走在前面。兴儿的脚踩在雪地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哒哒的马蹄声和寒风朔朔声交汇,形成天地唯一的声音。杨铣听着这样的声音,心里五味杂陈。再低头看着自己的短胡须,不由得叹息。
想起了古人一句诗:“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面四个字“欲说还休”,真是道尽了杨铣此时的感受。
元日大朝会,是大唐最盛大的朝会。这一天除了文武百官之外,还有番邦附属国。王维有句诗是这样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可见元日大朝会的规模盛大。
杨铣到的时候,已经来了很多的人。人数之多,竟然挤满了丹凤门前面的广场。杨铣下马令兴儿退下,然后独自上前找个地方,等待点卯的时刻到来。谁知正要进去,却听到安禄山的呼唤声。
安禄山叉手道:“祝小叔父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杨铣忙还礼道:“也祝东平郡王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两人互相拜年完,又见到大小官吏一一前来拜年。两人又忙着还礼,来多少人还多少礼。
杨铣一面还礼,心里一面暗暗叫苦。这些人一个都不认识,竟然还有这么多规矩。早知道就不和安禄山打招呼,这样自己在人堆里不会被认出来。
不一会儿,杨国忠来了。文武百官又向杨国忠施礼拜年。安禄山也去了,杨铣却不肯去。安禄山大笑着,拽杨铣到杨国忠面前拜年。
杨国忠看杨铣来了,想着到底是同族这样僵持下去也没意思。在杨铣施礼拜年后,竟然还礼了。要知道文武百官向杨国忠拜年行礼,他都是坦然接受并不还礼。
杨铣伸手不打笑脸人,只得再施礼表示回敬。
杨国忠问道:“听闻三叔父身体有恙,不知道情况如何?”
提到这件事情,杨铣不由得一声叹息道:“家父从年底卧病在床,已经一月有余。名医名贵药材都用过了,却不见效果。”
杨国忠忙道:“我府上有一株千年人参,待我回去就命人送到你府上。”
杨铣本想推辞,想起李柔芸的话,又只好接受。
安禄山见杨铣并不反感别人送礼,忙道:“小叔父放心,侄儿府上也有一棵千年人参,待侄儿回府后,即刻命安庆绪送到尊府。”
杨铣又忙谢过安禄山。
三人正说话间,李林甫来了。
杨国忠和安禄山又迎向李林甫,向他行礼拜年,李林甫躬身还礼。杨铣不得不佩服这三个人,明明是政敌,居然还能笑脸相迎,果然是影帝级别。杨铣看他们都这样,自己没必要当个刺头,也去拜年。
五更天到了,
群臣排队站整齐,一一接受检查入宫。等杨铣过了检查,走入御道举目朝前一看,就好像五一期间,自己站在步行街的桥下看桥上一样。前后都是拥挤的人群,还不敢交头接耳。老老实实的、整整齐齐一步一挪的走向含元殿。
而想要到含元殿,必须登龙尾道。杨铣从左龙尾道缓步而行,只觉得像是自己放学后,没钱坐车只能苦逼的走回家,然后一直在走上坡公路。虽然道路不崎岖、且平坦,却始终到不了头。
等进入含元殿内,杨铣发现自己身上在流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