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逢春是郭宇非的同窗,也是一个举人,跟着郭宇非、尚慕乔他们一起来的。
郭宇非一共六个同窗加入了李东升的集团,其中尚慕乔、袁速、司马泷、邝云去了台湾,郭宇非和李逢春留在了莆田小康村里。
纪华明听到郭宇李逢春,也说道:“是啊,是啊,李顾问可厉害了!他不仅帮咱们改进了许多机械设备,而且还参与了职称评议标准的制订,他可是一个全才呢!”
李东升一听问道:“李顾问现在何处?”
纪华明听了便四下搜索,最后指着一个工人道:“李逢春在那里。”
李东升顺着纪华明的手指望去,只见一个穿着工人服装的青年正背对着他们,站在一个火炉边,观看着熔炉里的铁水。
李东升看到李逢春后,便走了过去。
“李顾问,你在忙着呢!”
李逢春听到声音,回过头来一看,见是李东升他们,吓得忙脱下手套行了一礼。
“不知东家来了,有失远迎,恕罪!”
李东升哈哈一笑:“李顾问何罪之有,是李某觉得抱歉才对。李顾问来了咱们小康村这么久了,我都没好好慰问一下你们,是我的过错啊!”
李逢春受宠若惊,连忙回道:“东家言过了,在下能在小康村工作,已是三生有幸了,东家忙碌,不必在意我们。”
李东升看着李逢春点点头,这个年轻人一看就是一个学术型的人才,只专注学术,不在意生活细节。
李逢春脸上有油迹,身上也有污渍,但他似乎一点也不在乎。若不看他的气质,便觉得他与普通工人没有两样。
李东升欣慰地打量了一番李逢春,又道:“李顾问,上次我写信到莆田来,为何你不去台湾?”
“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小康村里,都是在学本事,哪里不都一样。”
“李顾问已是举人身份,还如此谦虚好学,难能可贵啊!”
李逢春只得再客气一句。
李东升看了看那炉正在烧熔的铁水问道:“李顾问今天在研究什么?”
“我在试验不同配比的铁水,看哪种更适合做轴承。”
“轴承,轴承不是已经做出来了么,你发现有何问题?”
“不错,轴承是做出来的,但我发现返厂维修的四轮马车有许多问题都出在轴承上面,我觉得那些滚珠轴承材质还不够好,所以想改进一下。”
李东升一听眼睛一亮,心里大喜。
人类最初的科学家并不都是先有成熟的理论,再去把产品做出来的,真实的情况往往恰恰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