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升指着那书房问:“郭兄,那是你的书房么,我能否进去参观一番?”
“可以,请进,只是有些拥挤。”
郭宇非引着李东升进了书房,看到书房里摆了好几个书架,全部都摆满了书,连架子顶上和地上也都放着盛放书藉的箱子。
书房的一张桌子上正放着一本翻开的书,显然是刚刚还有人在看。
李东升拿起桌上那本书,翻到封面一看,顿时愣了一下。
“这本书与卖给我的书怎么是一样的?”
郭宇非听了脸一红,回道:“刚才卖给你的是原本,桌上这本是手抄本。”
李东升听了两下对比,的确发现桌上拿的这本书纸张比较新。
李东升笑了起来,对郭宇非道:“郭兄,你可真是爱书啊!”
郭宇非有些尴尬地道:“书乃文明之源,应爱之珍之,怎能取易舍去?在下只是穷,却不能失了读书人的根本。”
李东升听了两眼一亮,点头道:“郭兄所言极是,小弟受教了!”
“岂敢,李公子切莫抬举。”
郭宇非说完又看了看李东升和孙望山,说道:“李公子,听你口音不似福州人,来福州可是公干?”
李东升点点头道:“算是吧,我们从莆田过来,准备在福州待上几天。”
“哦。”
李东升看屋子狭小,便又走出书房,三人重新坐下。
李东升道:“郭兄,你兄妹二人何以为生?”
郭宇非听了微微沉默,然后道:“郭某原也有些祖产,父母相继病故……现在靠着每年衙门里发的一点钱勉强度日。”
李东升听了愣了一下,立即知道他家道中落,便又问:“只有这点收入,难道没有农民将田产寄在你的名下?”
李东升之所以这么问,是他知道明朝举人一般享有400亩的免税赋的福利。许多农民会争相依附于举人,举人只要靠着依附农民的孝敬,基本就能衣食无忧。
在明朝成为秀才以后,一年大概有四到六两的读书补贴。秀才以上有见官不跪,免税,免兵役徭役的特权。
一般中了举人的话可以外放做官,只要是举人一般都可当官。举人可以直接公派,但实际上获得公派却很不容易,能直接做官的极少。
郭宇非听李东升说完,愣了一下,尴尬地道:“郭某一心只读书,哪里懂得经营,从不过问这些。”
“那郭兄两次不中,是否还要继续考呢?”
郭宇非听到这里沉默了。
李东升见郭宇非似有心事,便道:“郭兄不必多虑,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世上安身立命并非只有科举一条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是何处?”郭宇非听到这个新鲜名词,不禁出口相问。
“呃……就是条条大路通北京的意思。”
“哦,原来如此,不过郭某读书,不只是想为了安身立命而已。”
李东升听到这里,微微一惊,不过很快又释然。这时代的读书人,还是有许多有理想有抱负的。
李东升点头道:“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郭兄有些抱负,确非凡人。”
郭宇非听了却摇头道:“我辈读书,为的是治国平天下,非为帝国一家一姓。”
李东升深深看了一眼郭宇非,知道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观点,看来这郭宇非已经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李东升点头道:“郭兄胸怀天下,有鸿鹄之志,小弟佩服。小弟有句话想与郭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