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正式退休前,母亲曾对海宁说:“原以为,你二哥变了商品粮,工作就有着落了,哪想到形势变化的这么快,招工不再全看吃不吃商品粮了,还得考试,考试的话,你二哥也未必能考上。弄不好,你爸退休的班,就得让给你二哥了。你年纪还小,以后说不准能赶上什么机会的,但不要指望这些招工,要尽最大的努力把书念好,也许你能打破咱们公社,这几年一直光秃的记录呢!”
听完母亲的话,海宁点了点头,说了一句:“在学习上,我会尽最大努力,考上大学,毕业分配的工作和接/班得到的工作,虽说都是工作,但我知道在人们的心目中两者的地位是不一样的,说不准,我真的能考上大学,光宗耀祖。即使考不上的话,我以后也能生活的很好。”
母亲的这次暗示,海宁愈发刻苦学习了。
海宁的学业,上小学时,时逢文/革后期,虽说上学时,学校早已停止了“停课闹革命”,但并不正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方针主要是遵照“学生要以学为主,但也要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又要学农”的指示办学。由此,海宁的小学和初中阶段,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没有学到什么真正的书本知识,倒是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
1972年,一些高校,开始恢复招生,但受“白卷英雄”和“反潮流”这些事件的影响,几乎没有哪名同学安心的读书,到后来,上大学的工农兵学员们,都是家中有政治背景的,这样“读书无用”的思想,再次弥漫着整个社会。
1975年,邓小平复出,对各条战线进行了全面整顿,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教育回潮”。这期间,学校才较系统的补习了一些基本的书本知识。海宁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主要就是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
1978年夏,读完村办初中的海宁,参加了全公社组织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近10名考生,海宁以第四名的成绩被录取。
高中阶段,海宁的数学成绩相当的差。时间一长,学习数学的兴趣大打折扣,结果,发展到最后,上数学课时,便经常自己学习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
恢复高考后,为了快出人才,高考科目设置上采取了大文、大理的方式,这种大文、大理,在恢复了高考近四十年的今天,还在沿用。
当时,由于师资极度匮乏,学校领导,又没有什么工作热情,工作中图省事、省力,便只简单的开设了4个理科班,根本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愿望,再开设一个文科班。师资差,再加上学生的学习热情低,高二时,四个班锐减到两个班,直到高二的下学期开学时,才把这两个班分成文理各一个班。结果,海宁这些学文科的学生,实际上,在聚体中学真正学文科的时间只有四个月而已。
高中时的海宁,既是刻苦学习的学生,但也是颇让老师头疼的学生。
海宁的文科成绩,得到了任课老师的赏识,当时的语文老师刘胜,曾在单独对他说过多次,“今年高考能不能再秃了,就看你能不能考上了,你要是再考不上的话,今年,我们学校真的又没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