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政治制度,大体来看,是给门阀们准备的,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换句话说,门阀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垄断:你的位子传给你的儿子,你的儿子传给你的孙子,只要香火不断,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寒门想出名人不可以吗?也不是不可以,但这需要机遇,而且这个机遇也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最大的机遇,自然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王朝末年。亦或,赶在朝廷内乱,自顾不暇的时候,起身反抗。所谓趁你病,要你命,出类拔萃者,如陈胜、吴广、黄巢、朱元璋等人。
在和平盛世,朝廷为了稳住士族阶级,就要维持门阀的垄断地位。在隋唐之前的任何一个皇帝心中,都存在着这样的话:改革不是最大的红利,是朝廷衰落的起因。
因此,我觉得,科举制才是古代最合乎科学的均等主义。有了科举制,古代的寒门学子便不会再寄人篱下的当什么宾客,而是将彻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踏上**丝的逆袭之旅。
这个过程虽然艰难、险阻、痛苦、孤独,但只要你一举夺得状元,在不犯事儿的情况下,还是可以混个全勤退休的。如果你的野心再大点,实力再强点,能力再多点,办事再圆润点,混到中央决策层根本就不是梦!
因此,科举制度一出,天下学子争相报考,乃至于唐朝诗人赵嘏有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而许邵的言论,可谓即精准又不失圆滑:对待门阀内的,说尽好话便可。对待门阀外的,不以评论或不说好话便可。道理很简单,舆论大权掌握在门阀手里,而不是平民手里。只要讨好了这些人,何愁名利不来?
这是一个历经沧桑,不足为外人道的,看透了权利游戏的,安然于世间却又跑出来刷存在感的可悲、可叹的老者所作出的事情。
我虽然不支持,但我理解。苟活于世,人各有志,只要不害人、不违法,拜金不是错。所以,我不支持,但我理解。
可喜的是,一个太史慈倒下了,千千万万个太史慈站了起来,以大无畏的裸奔精神,前仆后继的踏上了逆袭之旅。
我敬佩这些人,尤其是太史慈这类人。纵然无名无份,纵然遭人鄙夷,纵然道路艰难,然,我心当比明月,我志当比磐石,我身当比绿竹,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为的不仅仅是肚皮,还有理想。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对了,他横由他横,清风拂山岗。他强由他强,明月照大江!
当然了,这话只是说着解气,为了明天,还得屈服于现实。
所以,许邵始终是“半仙”。半仙,也就是说,他还是个凡人。凡人的言论,能当真吗?
可刘繇就是当真了,而且,还很认真的执行了。
但毕竟有同乡之谊,刘繇怎么对待太史慈呢?
刘繇点点头:“既然不重用太史慈,那就轻用吧。”
手下一愣,怎么轻用?
刘繇侧目一想,就让他当侦查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