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就是《三国演义》告诉我们董卓立献废少的初衷,应该说,意思是对的,但是罗老师有些小瞧董卓了。
董卓是从蛮夷之地起家,经过自己努力登上凉州军首领的,要是只有这么简单的头脑,指不定死了几次。
他之所以废献立少,差不多基于四个原因。
第一、好控制。我们知道,在历史上,皇帝大多听大臣或者自己母亲(并非指全部都是亲生母亲)的听话,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年纪小。
不管是明朝的万历还是后来清朝的顺治都是如此,不是母亲就是大臣控制着自己,没办法,年纪太小。而这个原因,正是导致董卓“废少立献”的直接原因。
第二、自己跟养大陈留王的董太后一个姓。说来董卓倒不客气,他认为不管是陇西(董太后老家陇西)还是河间,五百年前是一家,既然是一家,那就是亲戚,既然是亲戚,那么自己就是皇亲国戚了,因此,他认为立刘协为帝合乎这个“亲戚”的身份。
第三、既然有了“亲戚”的身份,那么自己就有外戚的的身份,其他在宫廷斗争中死亡的外戚那些亲信都得归于自己(比如,何进何苗的亲信),那么,自己的军事实力就会增强。
第四、最重要的是他想改变旧秩序。所谓的旧秩序,就是士族垄断官职。前面说过,士族是东汉朝廷的中流砥柱,没了它,政府很难在走下去。之所以用“很难”而没有用“必定“是因为组成东汉朝廷的势力不只有士族。
我们前面多少介绍过士族跟宦官争夺权利的事情,那就是“党锢之祸”,但是前面没说的的是,组成政府的其实是三股势力。那就是士族、宦官、外戚,所以从底层一路爬上权利顶峰的董卓,认为必须改革这些旧有的政治制度,他想建立一个新的政治制度,也就是说,董卓是个有野心的政客。
但可惜,他也就是有野心的“政客”而非“政治家”,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政客只有野心而无眼光,政治家则两者兼备。因此,董卓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是被士族的袁绍请来的,但他不仅没有感谢士族,反而迫害士族,因为他想建立新秩序,让士族不能垄断“做官权”,但可惜的是,他根本就不懂新秩序怎么建立,于是他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旧秩序,具体地说就是杀人。谁不听话,谁就该死!
因此,董卓认为,只要把那些不听话的人全部杀掉,那么世界就太平了。只是他不知道的是,杀掉不听话的人世界固然清静,但同时也是把自己立于必败之地。因此,我们看到董卓来到京城后就开始大开杀戒。
杀戒一开,人佛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