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長壽寺,一個角落得房間中,傳來辛辛學子得朗讀聲。
『有沒有記起來了?』,有讀書聲,這裡是做什麼得,不言而喻。只見一個房間,李忱坐在房間最前方,端著一本書,搖頭晃腦得唸著,他的左手邊是門。
在他前方是好幾張小几,八個學童,九張位置。這些學童年紀有大有小,小的七八歲,大的也不過十多歲,差不多跟了凡一樣大。也跟著李忱一樣搖頭晃腦,李忱唸一句,他們跟著複誦一句。
李忱怎麼突然間不當帳房,改當教書得夫子了?其實沒有。這裡是長壽寺附設得學堂,李忱最近開始兼任了學堂得啟蒙老師。
當然,他也不是不作帳房了,只是住持問他,有沒有意願兼任學童啟蒙塾師。原本負責這個職務得,就是出門雲遊得慧名,本來住持想另外找人,一下子找不到,便讓李忱暫時兼任了。而李忱為了可以多一份收入,也就答應下來。
前面提到過,唐代寺廟不像現代廟宇,有很多現代廟宇所沒有得附設建築,其中一部分就是學堂功能。
不是特例,很多寺廟都附設有學堂,供人讀書。至於水平,完全得參差不齊。倒不是說太差,也是有很好得。也是有寺廟得學堂教出中進士得弟子。怎麼知道呢?看卷尾就知道,通常會寫某某寺學郎,路人甲這樣。
至於,說差呢,主要也是因為,唐代根本沒有什麼標準課本,學得好、學得差,完全看學生得悟性。當然,老師會教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還是看學生。
從年紀上就可以看出來,很多學生上學堂,無非就是混個識字,將來可以找個比較有前途得工作,比方說帳房之類的,嗯咳,關於這點,李忱絕對嚴正表示,帳房工作可不是容易做的。
那唐代學童學些什麼內容呢?深化一點得,李忱也不太清楚,他教的是啟蒙。別得他也教不了,李忱很有自知之明,以他的國學知識,只能比文盲高級一點。
唐代啟蒙都教些什麼呢?人所熟知得三字經是宋朝才完成的,唐代最廣往人知得就是千字文。千字文大抵上出現在魏晉南北朝,千字內容不重複,且好讀好記,四字一句,對偶押韻不說,內容含包羅萬象,天文地理、先賢事蹟很多東西都包括在其中。
『沒有,夫子能不能再唸一遍。』『記起來了。』『夫子我記住了。』『記起來又忘記了。』,這些學童回答起來零零落落。有的說記住了,有的又沒記住。
『那我們在唸一遍。跟著夫子唸。』,李忱拿起課本。這本課本是住持給他得教科書,千字文他會唸前面幾句,後面就不知道了,還好有課本,不然他也不敢誤人子弟。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學生拿起一張紙,照著紙上面唸。這是李忱手寫得課程資料。
拼音文字,書本拿到手,知道發音規則,哪怕不認識也念得出口。中文就不行了,有邊唸邊,沒邊唸中間,可不能當作發音標準。更何況這些完全不識字得。所以李忱費了很大功夫,抄了半個月,把千字文抄了八張,給這些學童當教材。
『好懷念影印機阿…抄這八千字,可真是苦死我了。』,李忱也不知道那些蒙師,是怎麼教不識字的學童。李忱遵照前世得學習經驗,自行準備教材,沒有課本只能自己動手了。抄這八千字,真是折磨死他了。
會這麼做,主要也是為了練字,李忱把這件事情當作練習寫字了。寫得好壞也不管,反正有分教材給他們讀,已經很盡力了。不過,他也不傻也就這一次了。
『好,會唸了,為了加深記憶,每個人照這張教材,仔細抄一遍。』,李忱得如意算盤不錯,辛苦也就辛苦這一次。他辛苦點抄一份給學童看。然後學童再照抄一份。以後還給人家啟蒙,就不必辛苦的自己抄了。
『寫慢點,不用急,先在心裡面想清楚了,在一筆一畫的慢慢寫。』,李忱輕聲教導這些孩子怎麼寫字,叫他們不用心急。
這時候,窗戶外面有人經過,本來李忱不甚在意,可是想想不對阿,這裡是長壽寺比較偏僻得角落,一般不會有人經過。
果不其然,人影在窗外停下,李忱望去,居然是住持。便起身,走到外面,『住持。』『嗯,李郎君辛苦了,在教他們阿。』『是,讓他們慢慢學寫字,先把千字文抄一遍。』,住持點頭不說話。
『千字文難了一點,如果要教他們寫字,可以用習字文。』,習字文那是啥?李忱有點傻眼。
『我這沒有那篇。』『下午來找貧道拿。』,住持又看了會,才說道『這啟蒙之事,還請李郎君多多用心。』『這是自然。』
『還有明天是浴佛大典,可以讓學生們來看看。』,語畢,住持向李忱點了點頭,便離開了。
『明天是浴佛節,大家可以休息一天。如果想來的話,可以早一點來看。』,住持走後,李忱回到教室,姑且就叫它教室吧。
『夫子,什麼是浴佛節阿。』,有學童提問,很規矩,知道舉手,這也是李忱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