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周老虎一般的乡绅,前倨后恭,折在杨家团练的暴力之下的不少。
一来这些乡绅只在本乡本土有势力。
二来这些乡绅师出无名,潜规则只能在私底下行得通,不能摆到台面上来讲。大明律实在没有哪条律法规定外乡人不得从农户手中直接收购粮食。
三来杨家团练实在太能打了。有不信邪的乡绅咽不下这口气,纠集了上百个家丁地痞流氓小混混,想要讨回公道,却被杨家团练的骑兵队十几个人一个冲锋就打得溃不成军。
但是,杨全在桃江碰到了硬茬子。
桃江是益阳除县城以外最大的集镇。
桃江镇最大的乡绅是杨百川,据说同杨嗣昌杨阁老是同宗。
杨嗣昌,字文弱,号字微,湖广常德府武陵县人士。
杨嗣昌出身书香世家。其祖父杨时芳是武陵名士。其父亲杨鹤,官至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显赫一时。
崇祯十年,杨嗣昌官拜兵部尚书,主持剿灭流寇事宜。他向崇祯皇帝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匪策略,并在一年以后大见成效,肆掠大明腹地多年的流寇基本销声匿迹,不复存在。
至此,杨嗣昌风头一时无两,名动天下,成为大明权势最为显赫的宰相式人物。
作为杨嗣昌的同宗,桃江镇的杨百川在地方上自然权势大涨,就连益阳知县陶熙妍见到他都要问候一声。
正感觉良好的杨百川被杨家团练当头一棒,打得晕晕乎乎。待他缓过神来后,勃然大怒。
“这杨家团练是什么东西?居然敢来捋老夫的虎须?”
武陵杨家得势后,桃江镇的杨家分支自然水涨船高,跟着嚣张跋扈起来。人一红,自然有人跟着投靠依附。杨百川也收拢了不少强横人士,组建了规模不小的家丁队。
暴怒的杨百川决定给杨家团练一个深刻的教训。
“看在同是杨家人的份上,那个杨全就不要打死了。那些外乡人全都要赶出益阳,死活不论。”杨百川如是对家丁队的头领说道。
家丁队的头领姓叶,江湖人称“摘星手”,曾是横行湖广的独行大盗,手底很有几分本事。
他嘿嘿笑着,毫不在乎道:“行,不打死他,只打断他两条腿。”说得杨全就像毫无反抗能力的小兔子一样。
杨百川的家丁队都是收拢的各式江湖人物,一个个手底下都有几手绝活,平日里也是嚣张跋扈、眼睛向天的角色。想着对几个外乡人出手,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桃江镇的粮食收购由石宇凡亲自带队护卫。杨全考虑到桃江镇的粮食最多,可能碰到的阻力也会越大,因此,参与护卫的不仅有骑兵队,还驻有一个步兵旗近四十人。
午时许,杨全的粮食收购正是如火如荼、热闹非凡。
这是,排成长龙的粜粮队伍一阵慌乱,紧接着农户们开始四下奔逃,不住高呼“杨扒皮的土匪队来了,大家快跑”。
这些江湖人的大笑声、呵斥声、农户的惊叫声、哭泣声很快传到大院中。
石宇凡一见情形不对,立刻安排道:“伙计、文书进大院。步兵出外列阵。骑兵上马,拉开距离。不要管地上的谷子。”
很快,全副武装的团练兵们在大院门口组成一个大阵。步兵排列整齐,手持长矛,组成一个小方阵。骑兵护卫在两侧,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出击。
杨百川的家丁嘻嘻哈哈来到大院前时,全都傻眼了。
同他们一个个稀奇古怪、武器各异不同,杨家团练衣着统一、武器精良。杨家团练不到一百人,组成一个小阵,不言不语,散发的气势有如山岳,坚不可摧。
家丁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叶队长吞了口唾沫,叫嚣道:“兄弟们,咱们有四百多人,怕个鸟。冲上去,将这些外乡人剁成肉泥。杨老爷给了赏赐,一个人头十两银子。”
人多势众加上丰厚的赏赐,家丁们压抑住害怕,一窝蜂般朝前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