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从农民手中收粮,当然比从贩子手中批发来得划算。
杨全从唐家商号购粮,最初是每石大米一两二钱白银,后来涨到一两四钱。而四五月份时,大米批发都得三两六钱。
杨全在宝庆府的杨记商号卖出的大米只要二两银子一石,难怪岷王会气愤难平。居然卖得比批发价还便宜,这小子分明就是搅乱市场,妥妥一个倾销罪。
当然,杨全却是挣得盆满钵满。
粮食生意是惊天的买卖。
现今湖广有耕地近两亿亩(有历史资料参考的真实数据),大都是水田。水稻大都种两季,亩产合到五石。就算每石稻谷只卖三钱银子,稻谷的产值也高达三亿两白银。真是一笔惊天的财富。
这笔财富,真正落到农民头上的不多。佃租、税赋、低卖高买……丰年时农民勉强能度日,遇到天灾人祸,立刻就是家破人亡。
靠粮食发财的有几种人——拥有大片良田的大地主、替朝廷收税的粮长、收购粮食的粮店、贩运漕粮的漕帮。
现在杨全想要做的就是从各粮店口中夺食。
在明朝,尤其是崇祯年间,每一个粮店背后都会有一个强大的后台,藩王、家大业大的商家(如晋商)、朝廷高官……
因此,唐老爷一听杨全的打算,立刻惊得跳了起来。唐家在安化算是地头蛇,但一到长沙府就什么也不是。
“老爷子,咱知道分寸,不会乱来。”杨全笑道:“长沙府一年几千万石的粮食产量,咱们怎么买得起?只要收购益阳县的粮食,就够咱们发大财了。”
湖广的粮食主要产自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长沙府是洞庭湖平原主要的产粮区。环洞庭湖周边县城,长沙、益阳、宁乡、湘阴四县的粮食产量占到湖广粮食产量的两成还要多。
益阳有良田近一千万亩,单季稻谷的产量超过两千万石。就算只收购一半的粮食,也有一千万石。按三钱银子一石计算,也是超过三百万两银子的买卖。
唐老爷稍微放下心。只收购益阳一个县的粮食,听起来多少有点靠谱。
安化距离益阳两百来里,都是宽敞平坦的官道。并且,安化和益阳之间有水路相连。起源于宝庆府的资江流到安化时已经平坦宽阔,十分适合航运。正是有了资江,地处山区的安化才成为茶马古道的起点,才会成为黑茶的汇聚点。
唐家在安化也是有势力的。
唐家的嫡系、现任家主的嫡出第三子,正是益阳县的主薄。要不,唐家商号卖给杨全的低价粮食从何而来?
“贤侄打算如何合作?”唐老爷问道。
“唐家出人,杨记出钱。以比市面上高出一钱的价格,直接到各乡、里收购。”杨全早就想好合作的方式:“每收购一石谷子,唐家得一钱银子。”
唐老爷闻言大喜。每石一钱银子,唐家能从这次粮食收购中获得一百万两银子的好处。这可是一大笔财富。
唐家商号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到唐老爷手里时,也不过一百来万的家底。这还只是家底,不是现银。如果能从粮食收购中挣得一百万两的银子,唐家就直接从县城土财主变成在长沙府也数得上号的富户。
不过,惊天的财富往往意味着无尽的风险。
“贤侄,在益阳收购粮食好说,但是,高于市价收购,恐怕……”唐老爷不无担忧道。
自从张居正改革,大明实行一条鞭法以来,粮食的低买高卖就成了豪强剥削底层农民的有一种手段。
每到粮食收获季节,农民需要将粮食卖出换成银子缴税。这时盘剥在农民身上的粮商就拼命压低粮食收购价格,恨不得扒掉农民的内裤。
一到青黄不接时,粮食价格就会成倍成倍的往上翻,农民需要卖儿卖女才能勉强活命。
大量财富不断流向少数人手中。赤贫的自耕农交完税,卖完儿女,最后迫不得已,为了活命,只得跟随流寇造反。
大明的天下,已经是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财富分配极度的不均衡。
杨全现在做的,就是从既得利益者手中虎口夺食,其中的风险可想而知。
“如果不提高价格,农民会将粮食卖给咱们吗?同样的价格,他们只会卖给以前的老关系。”
“这倒也是。”唐老爷点头道。
“唐老爷,不用怕,你们唐家只需要出人手帮忙收购就行。”杨全满不在乎道:“小侄手底下养着一帮人。要是那些粮商识趣,规规矩矩做生意,咱们就好话好好说。如果他们玩什么花样,嘿嘿……”杨全笑得十分爽快,笑声中的阴毒令唐老爷心头发毛。
杨全手里那帮人唐老爷见过几个,一个个桀骜彪悍,浑身煞气四溢,很是吓人。看样子,官面下的勾当倒是不用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