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商定过后,梁兴昌马上按照杨全的建议,重新布置店面,调整店员。
“东家,不行,这价格太低了。”梁兴昌很快就进入了掌柜这个角色。当杨全给出大米一石二两银子的超低价时,梁兴昌提出了异议。
“东家,不能卖得太低。如此低价,我们还有利润吗?再说,市面上都卖三两二,青黄不接时甚至卖到四五两一石。咱们卖得如此之低,会得罪很多人的。”
说着,梁兴昌压低声音道:“东家,你可能不知道,在宝庆,大部分粮商都是由王府控制,粮价也是由他们所定,我们只能高,不能低。王府咱们可得罪不起。”
“过气王爷而已,有什么大不了?”杨全不屑道:“就连皇帝老儿的祖坟都被流寇给挖了,一个王爷还能蹦跶上天不成?没事,你只管按咱说的往外卖,出了事咱顶着。”
三天过后,装饰一新的店面重新开张,但是招牌换了。梁家商号的牌匾被撤下,“杨记”的大招牌异常醒目。
一阵鞭炮声中, 杨全的第一家商号正式开业。
刚一开张,店铺的生意就火爆得不行。梁兴昌以前的口碑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因为“杨记”的货物物美价廉、品种齐全。
“听说了吗,青龙桥的杨记商铺大米只要两分银子一升,快去买,不然得卖光了。”
“真有这么便宜?我也去。”
“当家的,多买点,这么便宜的粮食可不多见。现在青黄不接,粮价还会涨。”
口口相传,杨记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火爆。店铺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梁兴昌以前的几个伙计压根忙活不过来。杨全不得不派出杨家团练维持秩序。
………………
杨记生意的火爆终于惊动了宝庆府中的大人物,首当其冲的是岷王。
“王爷,城中新开了一家店铺,以二两银子一石的价格大量出售大米。城里的百姓都去那里购买,咱们的粮店没有一点生意。”施管家向岷王汇报道。
“哦,新开的?可知后台是何方势力?”岷王四十来岁,白净、微胖,躺在席榻上,由三四个侍女揉腿捶背,漫不经心的听着施管家的汇报。
“以前是安化一个姓梁的土财主开的,现在换成杨记,暂且不知后台是谁。”
“不管后台是何方神圣,到了宝庆,是龙都得给孤趴着。”岷王白净的脸上露出狠厉的神情,交代道:“派人去传话,老实按本王统一的粮价出售,不然……”
此时正是青黄不接时期。新粮还得一个多月才能收割,百姓家中的存量差不多已经吃完。
就藩武冈的岷王同就藩长沙的吉王联手,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就等着这个时期大赚一笔。
杨记开业之前,宝庆府的大米已经涨到五两银子一石。现在杨记二两银子一石大米,岂不是将岷王的发财大计给搅和了?
……………………
“东家,咱还是按王府的吩咐,将粮食价格提到与王府一样吧?!”自从接到王府的传话,梁兴昌就一直忧心忡忡。“民不与官斗,穷不与富斗,王府咱们惹不起。”
“没事,”杨全满不在乎道:“王府就是吓人的纸老虎,有本事他来咬我呀!就按二两一石卖。如此火爆的生意,你不喜欢?”
梁兴昌当然喜欢。
这些天店面生意异常火爆。青黄不接时期,粮食价格比其他粮店便宜一半不止,生意能不好吗?
不仅大米,其他货物的销量也是节节看涨。杨记货物齐全,价格比其他店面的略低,人们怎么会不喜欢呢?
看着排成长龙的人群,梁兴昌是又高兴又担忧。
不到十天,店面的流水达到五万两,是去年三个月的总和。如此算下来,杨记一年的流水高达一百多万。
杨全还不满足。
“这个店面太小,摆不下更多的货物,接待不了更多的人。”杨全有些不满意的道:“一个店面太少。宝庆府城中至少得开五家杨记。宝庆府下的武冈州、新化县、城步县、新宁县都得开上杨记的店铺。一个府一年五百万两的流水是最起码的。”
“咱们的步子得迈得大一些,不要小家子气,不要怕这怕那。咱们正正当当做生意,不偷不抢的,怕谁来着?玩阴的,咱还怕不成?”
梁兴昌彻底无语。步子还得迈得大一些?开张不到十天,都快将宝庆府城的粮食生意给垄断了,步子还不够大?
一想到杨全是小混混出身,梁兴昌就觉得,宝庆府想给杨全使阴招的家伙全都有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