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还会骗你不成?”聂平安信誓旦旦道。
“算了,我信不过你。”杨全道:“你家又不是你做主。万一你爹犯傻,不将你姐嫁给我,我找谁喊冤去?我还是老老实实的识字来得稳妥。就算不能认识一千个字,能认识五百个字也好。”
“对了,你姐的礼物呢?赶快拿来。”
聂云娘送给杨全的是一顶皮帽。结实的兔皮,里面衬着厚实的绒毛,长长的帽檐拉下来能将整个脸都盖住。
杨全往头上一戴,非常合适。他将帽檐拉上,整个脸捂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对眼睛。
他感到整个脑袋热乎乎的,除了帽子本身保温以外,更有浓浓的爱意让他浑身发热。
……………………
十一月十三,经过几天的勘测,何向子拿出了他的结果。
经过测量,仙府山实际面积一万五千余亩(明朝一亩=240弓=580.3平方米,1弓=1方圆步=2.418平方米)。
何向子拿着他的图纸,面无表情道:“经过小人的勘测,仙府山不适合建设集镇,尤其是大规模的城市。”
“为什么?”
“第一,没有足够的良田,得不到足够的粮食,养不活太多人。”
“第二,本地没有产出,无法赚取足够的银钱。”
“第三,没有水。一个人口众多的城市,没有足够的水,难以想象会如何。”
“怎么会没有水呢?”杨全问道:“山脚下不是有条小河吗?”
何向子不屑道:“就这么一条小河,连人畜饮水都困难,更别提运载货物。而且,就算水量足够,如何从山脚运到城中?”
杨全更加不解。
“要河运干嘛?咱可以用驮马运输。”
如果杨全不是东家,何向子恨不得砸破他的脑袋。
“驮马能运几多货物?京城还不得靠运河从南方运物资?没有漕运,就没有京城。”
何向子越说杨全越糊涂。
“等等,”杨全制止道:“你说人口众多。多少人算人口众多?咱养那么多人干嘛?”
“东家前些日子不是说要建一个能住很多人的小镇?要建一个高高的城墙将整个仙府山围起来?”
杨全点头。
“整个仙府山围起来,足有西安城那么大(明朝西安城占地面积8.7平方公里,合明代一万五千亩)。西安城最少有五十万人。仙府山建成后,少说也得有二十万人。二十万人的吃喝,不是驮马能解决的。”
杨全傻眼了。
一座小山而已,围起来后居然有西安城那么大,真是难以想象。
杨全接过图纸,找到仙府的位置,在图上划了一条线,道:“如果从这里开始,还剩多少面积?”
何向子一看,估算道:“大概五千亩。”
“就从这里开始兴建。”杨全一锤定音:“将山上这个部分规划好,尽快开工建设。还有,南面这里弄成我的住宅,占地要广,道路要平整宽敞。”杨全指的是仙府所在的位置。他要将仙府当成一个巨大的仓库。
仙府容量巨大,最重要的是里面没有时间流逝。因此,里面的物质不会变质腐败,做为仓库最为合适,尤其是粮食类会腐坏的大宗物质。
将仙府的大门建在自家后院,能尽可能的保守这个秘密。
三天后,何向子的图纸画了出来。杨全看过同意后,轰轰烈烈的建房正式开始。
何向子被任命为主事,专门管理建设事宜,月俸五两。杨全给他下的命令是:“不要怕花钱,不要怕有人刁难,你只管建设,只管质量,只管进度。干得好有赏,干不好滚蛋。”
十一月十八,仙府山建设正式开始。
参与建设的不仅有杨全从安化带回的雇工,还有附近的村民。
杨全的雇工没活干时是没有工钱的,杨全只管他们吃饭,吃的是稀饭和咸菜。要想吃干饭、吃肉,得干活。
现在参与建设,男丁每天给银五分,女工给银三分,饭管饱,每餐一两肉。
冬天是农闲季节,大量的农民没事干。杨全请了附近农民干活,待遇同他从安化带回的雇工一样。
一时间,一千多人聚集在仙府山上,偏僻荒凉的仙府山顿时热闹起来。
大冬天的,很多汉子光着膀子,喊着号子,浑身热气腾腾,干得热火朝天。
如此乱世,有个挣钱的活路不容易。不仅流民雇工懂得珍惜,附近的农民也很珍惜这个机会。
况且,杨全给出的待遇不低。一天五分银子,一个月能有一两五钱,能买一百斤大米。省着点,够一家五六口的口粮。何况工地上还管饭。
很多干活的人舍不得吃肉,将肉片带回去给家里的小孩解馋。要知道,有些小孩从生下来就没有吃过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