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自古产茶。
明中期,边贸茶马交易兴起,安化黑茶逐渐走俏。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种茶、采茶、制茶、运茶等一系列分工合作的运作模式。其中尤以运茶最为艰辛。
产茶区大都为山区。山高路远、道路崎岖,运输不易。
崇祯年间,天灾人祸,盗贼四起,运输更加不易。
越是混乱的年月越好挣钱。
如今,从安化县运往宝庆府,粮食能赚五成,食盐价格能翻一倍,棉布能赚两倍,瓷器更是翻上三五倍没问题。
当然,挣这种乱世钱,需要一副好身板,一口好牙齿,才能吃得消。
唐艳秋正是看中了杨全四人的胆量和能力。
另外一个眼前一亮的女人是赵红妆。
见多了杀人越货的血腥场面,过惯了颠沛流离的玩物生活,赵红妆对这样的场面一点都不稀奇。
原本十几个土匪冲出来时,她以为又会落到那些粗鄙的土匪手中。
但是杨全四人表现出来的冷静冷酷冷漠让她大为惊叹。尤其是她知道杨全四人是第一次跑马帮。
再加上杨全等人一直以来的彬彬有礼,让无处可去的赵红妆兴起投奔他们的念头。
“他们会收留我吗?除了姣好的身体,我还有何用处?”赵红妆想到。
杀了这批土匪,马队一路有惊无险的通过了川岩江峡谷。
酉时许,马队到达洞市老街。
洞市是大山中少有的一块平地。地方不大,一条两里长的街道,热闹非凡。
青砖青瓦的店铺,勾心斗角的飞檐、青石板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无不显示着这个大山中的村落的富裕。
认识的不认识的马帮互相打招呼,交流彼此的信息和见闻。更有牙行将店铺开到此处,牙行的伙计四处招揽生意。
杨全等人在洞市住下。
吃过晚饭,唐艳秋来到杨全四人的房间。
“四位壮士,明天上午就能到达安化。小女子想问问,诸位的茶叶有买家吗?”
杨全从梁老爷子处购买茶叶时,梁老爷子曾告知他安化茶商的名号和位置,只要杨全将茶叶送到此商号,就能脱手。
“已经有买家,叫‘三和公’。”
唐艳秋有些失望。“三和公”是晋商在安化最大的商栈,它经手的茶叶占安化茶叶的五成还要多。唐家没法同它竞争。
“那……诸位一定需要贩一些其他货物回兰田?不如到唐家商号购买如何?给诸位打八折。”
“行,”杨全一口答应,“不过咱要货比三家。初次交易,不能大意。还有,咱不能在你一家进货。万一你以后不卖给我货物,我找谁说理去?”
唐艳秋哭笑不得。有这么做买卖的吗?说话真难听。不过,丑话说在前头也不错,免得扭扭捏捏说不开。
“这次咱要购买大量的粮食。不知贵商号能否提供?”杨全问道。
唐艳秋大喜。
湖广盛产粮食。有道是“湖广熟天下足”。湖广有两大产粮区,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
安化虽然是山区,但离得不远的益阳县却是平原地带,盛产粮食。走水路运粮到安化,十分便捷。因此,安化也是一个粮食的小中转地。
“要多少有多少。”唐艳秋大声道。
茶叶唐家竞争不过晋商。作为本地人,粮食的生意自然不甘落得下风。
在安化,唐家的粮食生意与其余三家四分天下,算是个不小的商号。
“咱要两千石。能否提供?价钱几何?”
唐艳秋有些吃惊。两千石?三十万斤?杨全三十多匹驮马怎能驮得完?就算一匹驮马驮一百斤,也要三千匹驮马。
唐艳秋迟疑道:“能是能。不过……你们怎么运回兰田镇?”
“那是咱的事,不用你操心。”杨全没好气的道:“你只要能提供足够的粮食,价钱合适就行。”
“行。”唐艳秋爽快道:“现在秋粮刚收购,算你一两二银子一石,绝对优惠。等到明年春,青黄不接时,至少要五两银子一石。”
杨全点头,是个实价。
这些年粮价一个劲的猛涨。五年前才一两银子一石,前年涨到一两五,去年已经一两八,今年春夏时节更是涨到四两二。今年干旱,粮食歉收。粮价肯定会比去年高。
这也是杨全大量购粮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