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
读书声朗朗传来,一下子引起了来自大魏的这些权贵们的关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寇谦之兴奋地听着听着,不由自主的跟着这些穿着书生长袍的学生们念了起来,一侧的崔浩则瞪大了眼睛,在听到众人齐齐朗读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的时候,他纵身跳下战马,大步朝着带领着小郎女郎们朗读的庚信走来,他恭敬地深深施礼道:
“崔浩见过庚郎君!”说完,也不等庚信回答,便好奇地大声问道:“不知这书生们念得是什么?为何还有女郎夹杂在其中?”
庚信拱手还礼,嘴角含笑,骄傲地朗声说道:“崔郎君有礼了,此乃太阳学堂内启蒙教材,名曰三字经。”
“太阳学堂,莫非不是太阳书院吗?”
“否,太阳学堂乃太阳城启蒙学堂,凡是五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小郎女郎均可进入学堂读书认字,通过书院入试考核才能进入太阳书院。”
“庚郎君能编出如此经典三字经来,实属旷世之作,惠及当世!”崔浩倾听着身旁的小奶娃奶声奶气地读着剪短精悍的三字经,不由得跟着庚信步行着加入了书生队伍。
“否,此三字经乃王妃所传,根据王妃所言,此三字经乃隐士名流王应麟所著。”
“隐士名流王应麟,莫非是琅琊王家郎君?”崔浩听着听着,连连点头:“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忠孝结义无所没有,善,大善!”
此时的崔浩,已经舍不得再上马跟在花车之后了,他随同着朗读三字经的书生们款款而行,越念越感到无比震惊。
紧接着,寇谦之带着大魏的文人贤士们也大步追了上来,加入了学生们朗诵的队伍。当学生们念完三字经后,分成了两行,从街道两侧有序地撤退了回去。
崔浩和寇谦之等贤士文人们居然匆匆同微五打了个招呼,追随者庚信,就这样被吸引走了。
三字经,正是骊歌在太阳城九所学堂成立后,默诵出来的启蒙教材,她从小跟着喜欢国学的爷爷学习书法,自然也是从小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等后世私塾国学的的读本,三字经取材于中国文化,同百家姓,千字文并成为传统启蒙的三大读物。
而且,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短小精悍,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因为其中的后半截还有着隋唐之后的历史知识,骊歌也稍作了删减,在这个时代的太阳城出现,的确是叹为观止的事情。
这也就怪不得崔浩和寇谦之这样的当时名流听了,抵挡不住三字经的致命吸引力了。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