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幅带有迷信色彩的风俗画,画中的妇女在向墓中死者祝福。据史料记载,当时楚国有一种习俗观念,希望死者灵魂得以超脱,所以也有人认为,画中妇女就是墓主人,她在祈求龙凤引导她升入天国,以
求得再生。
中国画以线造型的传统手法,在这幅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画中的龙和凤均用线条描绘,造型简洁明快。画中妇女形象的面貌、身段、动势都具有鲜明的古代女性的特征,如游丝的细线似乎带有一种节奏感。不过,细看也能看出早期绘画的稚拙,如在这幅画中人物面部刻画就比较粗略。
1973年,在长沙楚墓又出土了一幅与《龙凤人物帛画》一样都具有祈祷意义的作品——《驭龙图》,而且这幅画与《龙凤人物帛画》的时代也大体相同,我们可以从这两幅图中了解战国中期我国绘画中的不同风貌及不同手法。
《驭龙图》此画于湖南长沙子弹库1号战国楚墓出土,是关于墓主人御龙升天的铭旌。图中人物头系峨冠,身着长袍,腰悬长剑,正手曳威龙升天而去。其衣袍迎风飘扬,神采奕然,气宇轩昂,而头顶的华盖更衬出其身份的显赫。龙尾立一仙鹤,龙身下一尾鲤鱼正悠然游动。本图人物刻画逼真,运笔灵活畅然,兼以淡彩渲染,更显人物神采奕奕。其广袖长袍、冠带以及华盖上绦带随风飘舞,更给画面增添了十足的动感,御龙飞升之意跃然纸上。
画外音
龙凤崇拜:
又称龙凤呈祥,在画面上龙凤各居一半。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四周祥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气。
铭旌:
春秋战国时,人们把画有死者肖像的画挂在灵堂受人拜祭,出殡时由执事人用竹竿挑起走在灵柩前,死者灵柩入土后,将帛画覆盖在棺盖上。
东京梦华录
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皷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敎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繍戸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皷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瞻天表则元夕教池.拜郊孟享.频观公主下降.皇子纳妃.修造则创建明堂.冶铸则立成鼎鼐.观妓籍则府曹衙罢.内省宴回.看变化则举子唱名.武人换授.仆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人桑楡.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蝗唬畠w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巻得覩当时之盛.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録.然以京师之浩穰.及有未尝经从处.得之于人.不无遗阙.倘遇郷党宿徳.补缀周备.不胜幸甚.此録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观者幸详焉.绍兴丁卯歳除日.幽兰居士孟元老序.
幽兰居士东京梦华録巻之一
东都外城
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壕曰护龙河.阔十余丈.濠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戸.禁人往来.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薫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新城南壁.其门有三.正南门曰南薫门.城南一边.东南则陈州门.傍有蔡河水门.西南则戴楼门.傍亦有蔡河水门.蔡河正名惠民河.为通蔡州故也.东城一边.其门有四.东南曰东水门.乃汴河下流水门也.其门跨河.有铁裹窗门.遇夜如闸垂下水面.两岸各有门通人行路.出拐子城.夹岸百余丈.次则曰新宋门.次曰新曹门.又次曰东北水门.乃五丈河之水门也.西城一边.其门有四.从南曰新郑门.次曰西水门.汴河上水门也.次曰万胜门.又次曰固子门.又次曰西北水门.乃金水河水门也.北城一边.其门有四.从东曰陈桥门.〔乃大辽人使驿路.〕次曰封丘门.〔北郊御路.〕次曰新酸枣门.次曰卫州门.〔诸门名皆俗呼.其正名如西水门曰利泽.郑门本顺天门.固子门本金耀门.〕新城毎百歩设马面.战棚.密置女头.旦暮修整.望之耸然.城里牙道.各植楡柳成阴.毎二百歩置一防城库.贮守御之器.有广固兵士二十指挥.毎日修造泥饰.专有京城所提总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