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将目光投向站在一边的,一直没有说话的左丞相李毅。
李毅一向以忠贞不阿,铁面无私著称,在同僚之中素有威望。平时在朝堂之上,经常以犀利的言辞劝谏皇帝,有时还让皇帝感觉下不了台,让皇帝感觉很没面子。
不过,当皇帝静下心来,仔细一想,觉得他说得不无道理。如不是李毅的劝谏,可能此时已是酿成了不可弥补的过错,所以,皇帝对李毅,总的来说,还是敬畏多一些。
对于李毅的话,他虽表面上不愿接受,但是私下里,还得照着李毅的话做。不是说皇帝怕李毅,而是李毅说的话,无不是处处为皇帝着想,所以,皇帝没有理由不照李毅的话做。
此时,皇帝感觉到李毅的不同寻常的举动,这才不解得问到:“李丞相,大家都在讨论国事,你为什么不发一言?”
正在低头沉思的李毅听到皇帝的问话,忙道:“陛下,臣在思索,那些一味地谋求议和的人,他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是真的为我大汉国着想,还是得到了异族的好处?”
那些议和之人一听,顿时汗流浃背,满脸的紧张。
李毅接着说道:“现今我大汉天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居民安居乐业,臣忠子孝,一派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而那蛮夷之族,地域荒僻,物产匮乏,属于苦寒之地,只有通过掠夺,才能补充自己的所需。他们虽人强马壮,但是长途入侵我国,已是犯了行军之大忌。再者,侵犯比自己强大的国家,乃是逆天之事,注定是要失败的!”
皇帝一听李毅的分析,觉得甚是有道理,不觉胆气也壮了不少,他鼓励李毅继续说下去。
李毅又道:“敌军长驱直入,孤军深入,已是犯了兵家大忌,我们如果派出一位将军,兵分数路,将他们拦腰截断,逐个击破,然后乘胜追击,深入草原大漠,将其老窝打掉,断其后路,此乃用兵之道!”
皇帝道:“既是这样,那李爱卿以为我朝谁可担当此重任?”
李毅道:“袁氏一门忠烈,原可担此重任,但是自从武侯袁田死后,其五子相继战死沙场,如今乃是人才凋零,只余武侯之孙,四子袁英的儿子袁无畏一人。此子年方二十岁,熟读兵书战策,应可担此重任。”
皇帝道:“那还不赶快宣袁无畏上殿,朕就封袁无畏为大将军,征讨异族。”
李毅道:“吾主圣明,臣这就去袁府,让袁无畏领旨!”
皇帝道:“爱卿此去,可在国库领黄金三百两,锦缎百匹,赐予袁家!”
李毅谢恩,言道正该如此。
于是,李毅立刻起身赶往袁家。
不一时,大队人马赶到袁家,袁府的管家一看是李丞相来到,一边派人往府内通报,一边忙不迭地将李毅让进府内。
李毅对管家道:“快请你家侯爷出来接旨,圣旨来了!”
管家大惊失色,忙亲自去请袁无畏。
此时,袁无畏正在后花园习武,闻得丞相到来,连忙出来迎接。正在此时,管家匆匆赶到,说李丞相是带着圣旨来的,袁无畏心下疑惑,但又不敢怠慢,遂沐浴更衣,赶到前厅接旨。
待袁无畏匆匆赶到,李毅正在厅中踱步。袁无畏忙跪下施礼道:“下官不知丞相驾到,有失远迎,还望赎罪!”李毅将袁无畏扶起,道:“贤侄请勿多礼,圣上让我带了圣旨给你,快准备香案接旨吧!”
袁无畏忙令下人摆上香案,跪下接旨。
李毅打开圣旨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异族犯境,烧杀劫掠,无恶不做,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官军屡屡出战,奈贼酋势大,官军屡战屡败。今闻袁武候之孙无畏熟读兵书战策,勇武过人,特诏袁氏无畏为大将军,为国杀敌,保卫边疆!钦此!”
宣读完毕,李毅将圣旨合了起来,将圣旨递给袁无畏。
袁无畏高呼“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才双手举过头顶,接过圣旨。
袁无畏将圣旨供在香案上,这才回过头来,问李毅道:“丞相,究竟发生什么事情?竟让皇上下了圣旨,宣诏微臣?”
李毅将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这才对袁无畏道:“无畏贤侄,本相已向皇上举荐贤侄为大将军,前去退敌,贤侄可不要让本相为难啊!”
袁无畏沉吟片刻道:“袁氏一门世代蒙受皇恩,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正当为国出力。但是小子才疏学浅,恐怕难当重任,往相爷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