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秀兰红着脸,有些委屈的回答道:“要做群众的模范。”
冯冠生笑了:“那你觉得眼下村民的困难,是不是就是党的困难?帮村民渡过难关,应不应该是党员的工作?咱们所做的,是不是正在成为群众的模范?!”
方秀兰噘着小嘴点了点头:“那……那你也得休息两天再去!”
冯冠生搂住妻子,叹了一口气:“不行啊!上次去的时候,藤钱儿已经开始有些枯黄了,要赶紧抓紧时间去抢回来,过几天天一冷,恐怕就来不及了!”
方秀兰妥协了,可她不依不饶的说道:“那……要去也行,我得和你一起去!”
冯冠生看着怀里的妻子,笑着点了点头。
在接下来的那段时间里,他们俩儿马不停蹄的奔忙着,他们在与时间赛跑,与天气赛跑,当然,也是在与饥饿赛跑,成批的藤钱儿被搬运回家中,然后再趁着夜色送到村公所的门前……
虽然劳累,但是方秀兰的心里是甜的,她知道,自己是为了人民,为了党在做这些。她觉得,自己越来越是个“更合格”的党员了。
第二年,第三年,大柳村人依靠藤钱儿奇迹般的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虽然食不果腹,但是自从有了藤钱儿,大柳村再也没有饿死过一个人。
大柳村人在心里感念着冯冠生和方秀兰的恩情,但是,两个人“老牌特务”的身份却令他们望而却步。想来,那一定是一种很特殊的情怀:崇敬着,感恩着,却又疏远着……
但是那又有什么呢?方秀兰很自豪的认为:共产党人的付出,是不求任何回报的!
一九六二年,大地仿似苏醒了一般,勃发出了它隐忍了三年的春意盎然。冯冠生和方秀兰蹲在自家的菜地前,看着地里刚冒出尖儿的嫩芽儿,他们笑了:在这场与大自然的交锋中,共产党人胜利了!
那是丰收的一年,也是感恩的一年。那年的大年三十,饺子已经出锅了,冯冠生抱出了一坛干爹窖存的酒,今晚,他想和秀兰好好喝上一碗。
俩人刚端起酒碗,外面却传来了一阵鞭炮的鸣响,听声音,好像是……就在门口。冯冠生赶忙放下酒碗跑进了院子里,方秀兰也紧张的跟了出去。院门外,一串长长的鞭炮还在噼啪作响,可是门外却空无一人。鞭炮声中,小两口笑了,天真而欢喜的笑,就像两个孩子。
待到鞭炮放完,冯冠生拉着方秀兰准备返回家里的时候,却意外的在门旁发现了一个盖着毛巾的大柳条筐。方秀兰揭开那毛巾的刹那,鼻子酸了……那大筐里,整齐的摆放着各种颜色的大海碗,碗里是还温热的饺子。
冯冠生和方秀兰吃力的将大筐搬进了家里,细数了一下,一共五层,每一层是四个大碗,整整二十碗饺子啊!看那大碗的颜色和质地就能看出来,那些碗都各不相同。两个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但是他们的脸上却露出了胜利的微笑:大柳村人用这种质朴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恩人的歉意和谢意!
再一尝那些饺子,天啊!就算在同一个碗里的饺子,肉馅儿竟然还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