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最新地址:www.88dushu.net
88读书网 > 其实他并不坏 > 第三章思考与洞察力

第三章思考与洞察力

至于当时,崔浩本人也不敢坚持,所有的听众也都将信将疑,不信的成分恐怕更多些,包括皇帝在内。不过这个论证至少把魏国的危险给排除了,皇帝可以如释重负,松一口气了。拓跋嗣虽然不能全不信,但是也不能全信。他还得按照常理来处理国家关系。他先前曾经派人向后秦求婚,以前他的父亲拓跋珪就曾经这么做过,没有如愿,现在他又提出了同样的请求,被接受了。后秦国王姚兴派人把他的女儿西平公主送到了魏国,拓跋嗣以皇后的礼节把她迎进了皇宫,当然他仍然按照魏国的古老风俗进行了占卜,就是铸造金人,在这个险象环生的环节上,后秦公主仍然没能够过关,她亲自参与铸造的金人没有成功。结果,拓跋嗣只好封她做夫人。后来,拓跋嗣对她非常宠爱,可是拓跋世家定下的皇家规矩必须遵守。

这种判断力必须以熟悉天下事务和善于抓住本质问题为基础。崔浩凭什么敢于判断后秦会灭亡呢?当时后秦的国王姚兴可是一位在五胡十六国中少有的仁德之君,也是一位算是有作为的君主。他即位的前期,妥当的解决了他父亲姚苌遗留下来的那些难题,既避免了内乱,又把死在姚苌手里的苻坚的儿子苻登给打败了,消灭了这个最难对付的死敌。后来他一仗接着一仗打,打出了一个地盘广大的后秦帝国,国内经济也一度繁荣起来,文化事业也发展的很好,他亲自迎接一代高僧鸠摩罗什到后秦都城长安来,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事业,取得了空前巨大的成绩。但是到了后期,他就一个劲走下坡路了。一连串战争使得后秦国力江河日下,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姚兴又接连出现重大问题上的判断失误,决策出错,他拱手让出了河西五郡,培养出了一个强大的敌国,他又拱手送出了南乡十二郡,便宜了东晋却削弱了自己,他又引狼入室,呵护扶植赫连勃勃,终于一手造就出了后秦最危险的敌人。而他最大的失策,则是没有妥善处理好接班人的问题,导致他临死之前两个儿子自相残杀,政局大乱。在这个危急关头,姚兴死了,一年后后秦就亡国了。他的继承人姚泓也被那个接受了他白白送上十二郡的东晋给抓了去处斩了。

现在,正是姚兴死去的前一年。

崔浩做出这个判断,有洞察力,也是相当大胆的。

不过,好在凭借天文现象来预测吉凶,从来就可以有多种解释,没有人要求你必须全说对,偶然说对了就足够了不起了。

何况崔浩只是猜测了一番火星的轨道问题,并没有对后秦做直接的正面预言,因此就更显得有分寸。他听到大家的反驳之后,光笑不说话,这就没有多少后遗症了。

不久之后,拓跋嗣又为另外一件事感到心烦,那是发生在上党地区的胡人叛乱。

胡人推举了白亚栗斯为首领,各自为政了,不服从魏国的管理了,这怎么可以呢?

拓跋嗣派遣公孙表去讨伐白亚栗斯,并且事先给他交代,魏国和后秦是亲戚关系,要把这次军事行动提前告知附近后秦军队的将领,取得他们的配合,那样的话,胜利才有保障。公孙表答应了,可是公孙表觉得自己的军事水平是可以自信的,何况将军在战场上带兵打仗的时候可以不接受皇帝的具体指示,于是他就把这个指示仅仅当成了备用品。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听到了一个让他倍感惊喜的消息,那些叛乱的胡人又发生了内乱,他们把白亚栗斯给废掉了,另外推举了刘虎来当他们的领袖。公孙表喜出望外,他认为这是敌人送上门来的一份厚礼,不赶紧接受实在是说不过去。对方处于内乱之中,这个时机真是求之不得。完全没有必要再去搞什么联合行动了,上!他率领着大军一路急行军,一到地方就发动了一场迅雷不及掩耳的闪电式打击。

结果是打了一场出乎意外的大败仗。魏军死伤惨重。

骄兵必败。

当初魏军前去讨伐叛乱,派出了五位将军,包括经验丰富的公孙表。而对方呢,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军队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军官也是临时凑数的。公孙表轻视敌人其实也不是全无道理,更何况他们还在窝里斗,临阵换将。

只不过公孙表忽略了一点,叛乱的胡人军队虽然临阵换将,并没有因此陷入混乱,他们的战斗力基本没有显出下降的趋势。白亚栗斯当首领的时候所用的军师是司马顺宰,换成是刘虎当首领了,军师依旧是司马顺宰,换句话说,军队在管理方面保持了一定的一贯性。

起初,他们是一群饥民,为了活下去,聚集到了一起,成为一大群。后来,为了活下去,他们宣布独立,建立了自己的组织。再后来,同样是为了活下去,他们去进攻魏国的河内地区,好多抢一些粮食。现在,仍然是为了活下去,他们依托有利的地形,和魏军决一死战,把强大的魏军给打了个落花流水。

拓跋嗣听到消息,决定召开御前会议,这是个好习惯,重大决策之前先来个集思广益。他谦虚的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把他自己下不了决心的原因说了出来:“这次胡人叛乱去年发生,到了现在还没有能够讨平,参加叛乱的胡人越来越多,危害也变得越来越大。如今正是秋天农忙时节,不是征兵的时候,会妨碍秋收,那也是大事。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大家议论纷纷,打,肯定是必须的,招安政策对胡人来说是痴人说梦。征兵,恐怕也是必须的,叛乱的军队越来越多了,打败他们所需要的军队也相应要增多才行。妨碍了秋收怎么办呢?本来就在闹饥荒,就是因为饥荒引起了这次叛乱,如果饥荒扩大化,恐怕叛乱也会蔓延的更广,等等。这些议论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白马侯崔宏的一番建议稳稳地结束了这一场莫衷一是的争论。他的观点可以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他对这场叛乱给以了准确的定性。他认为:‘这次胡人叛乱人数虽然多,但是并没有一个好的统帅,因此成不了什么气候。“这个判断很重要,可以为以后的清晰定位打下基础。

第二层意思,他对军事形势做出了准确的分析。他认为:“国家派去的兵力已经足够用了,只是因为五个将军之间配合不到位,法令不够严整,指挥不够统一,才打了败仗。只要再选派一个有威望的大将,带上几百个骑兵,去负责统一指挥,就一定能够取胜。“这一下可算是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找到了真正的病根儿,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好像就谁都会办了。

前两层意思谈的很厉害,可是接下来的第三层意思也同样务实,他竟然准确的提出了一个可用的候选人。他说:“相州刺史叔孙建应该就可以考虑,他以前在并州的时候,不但胡人怕他,就连鲜卑人也都怕他,对他的敬畏感超过了其他将领们。派他去应该可以。“有用的下级就是这样,他不但能够提供思路,还能够提供具体方案,以供参考。

拓跋嗣心中感到豁然开朗,他就这么办。

叔孙建接到了朝廷的任命,他以中领军的身份前去督战,那些刚打了败仗的将军们抱着极大的热情听从他的指挥,他们马上就打了一个圆满的大胜仗,斩首一万多人,俘虏了十万多人。叛军的首领刘虎和军师司马顺宰全都在战斗中被杀死了。干净利落,一举成功,大获全胜,战果辉煌。

这就是崔宏的思维洞察力。人们不能不服气,尤其是很纯粹的由衷服气。

拓跋嗣对于人才的重要性体会的越来越深刻,要是有价值的人才死去了,他就会痛感惋惜。比如叔孙俊死了,他就难过得不得了。当年拓跋嗣逃亡的时候,身边只有两个人跟随,又受到了发动政变的拓跋绍的追杀,处境危险,幸亏叔孙俊和拓跋磨浑不惜身家性命前去救援,从此成为了拓跋嗣的亲信。后来,他又以极高的警惕性发觉了拓跋悦想刺杀皇帝的阴谋,成功的阻止了一次严重的政变危机。从此拓跋嗣对他更加信任,把军国大事都可以托付给他,由他来过滤后呈报上来。叔孙俊的性格温和而又正直,为人忠实而又厚道,得到了上上下下的一致尊重。

没想到现在他竟然早早地死了,年方二十八岁。拓跋嗣悲痛又惋惜,当他看到叔孙俊的悲痛欲绝的妻子桓氏的时候,他就更加感到伤心了。

拓跋嗣对桓氏说:“你和他活着的时候共同享受荣华,现在他死了,你能继续跟他在一起吗?”

桓氏哭着点头答应,然后她就回到房间里面去,拿了一条丝巾,悬挂在房梁上,把自己的脖子伸了进去。

她和自己刚刚去世的丈夫合葬在了一起,在同一个墓穴里面。

拓跋嗣亲自前去参加叔孙俊的丧礼,哀悼痛哭,追赠叔孙俊为侍中、司空、安城王,给他追封的谥号为“孝元”,葬礼的规格也显得很是荣耀,赐给了棺材,使用了丧车,还让卫士们在前边引导。这种死后的荣耀,在古时候是有重要意义的。

最让人心烦的事情就是内部叛乱,这不?又一起叛乱消息上报到了拓跋嗣面前。这一次是丁零人造起反来了。

丁零,是中国古代一个庞大的游牧民族,又叫作高车,也叫作敕勒,后来又繁衍出了薛延陀、回纥、突厥等等许多部族。丁零民族为什么又称为高车呢?因为他们特别善于制作而且普遍使用一种高**车。丁零民族为什么会普遍使用这种高**车呢?因为他们原来放牧的区域,牧草生长得特别茂盛,能够把牲畜都给遮住,所以他们就有了那首著名的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歌实在太美了,意境太阔大了,让人的心胸为之开爽。那里牧场上的草长得很高,人的行动有时候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他们才会制造出这种高**车来使用。那里的地理状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积雪深厚,而且到处布满了沼泽,坐上这种高**车,可以减少阻力,使得通行更加便利。

魏国多次征讨丁零,或者叫作高车,打了胜仗之后,把无数的俘虏迁移到了魏国来居住,可是民族之间的问题历来是一个很难解决的大问题,丁零人觉得日子过着不舒服了,他们就造反。

这一次带头造反的人是丁零的一个部落酋长,叫作翟猛雀,他组织起造反队伍之后,觉得人数不够多,声势不够猛,于是他就把当地的官吏和老百姓全都当作自己的部属来强制收编了,他派自己的士兵们用刀枪棍棒威逼着他们,让他们必须加入自己的队伍,可是平地之上很容易出现逃跑现象,于是他下令强行驱赶着这些人,进入了白涧山,这地方相对来说易守难攻,便于生存。

魏国当然马上派出军队前去平叛,不服从管理,这是不允许的。军队的带头人是内都大官张蒲,还有冀州刺史长孙道生。到了地方之后,初步了解了情况,长孙道生就决定准备尽快发动攻势。张蒲不同意。

长孙道生认为应该先下手为强,宜急不宜缓,而且他有足够的把握,不会打败仗的。

张蒲却从另外一个普通军官往往不去想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这些叛乱的人群中,有不少是并不想叛乱的,他们只是翟猛雀用武力胁迫了。现在咱们如果不分善恶,一并诛杀,那么这些人即使想弃恶从善,也会无路可走。到那时,他们只好跟叛军一起同舟共济,共同抵抗官军,以求保全身家性命。那样的话恐怕叛乱就不容易讨平了。不如先派人去宣布一个政策,不跟翟猛雀同谋造反的人,一律不予治罪,这样做,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的马上解散的。“

这个主意不光是从军事战术角度出发的考虑,更是宅心仁厚的思维方式。所谓积阴功,就是指的有这种用心。

换了有的人,一味好大喜功,杀人越多、俘虏人越多就越功劳大,他只想把平民都当成敌兵拿去请赏。

还有的,懒得冒那个险,费那个劲儿。上级领导让打,打就是了,提出别的行动方案,既显得自作主张,又可能落个贻误战机的罪名。

但是这个张蒲就提出来了,那个长孙道生一听有理,也就接受了。

但是招抚可不是可以乱当家儿的,于是他们派人回去向朝廷请示。

这个张蒲,是东汉时期太尉张延的后代。从小就品德不错,读书虽然不多,但是有用的书还是读了一些。他的人品端正、做事谨慎是很有声誉的,曾经在后燕当过河间太守、尚书左丞等官,归降了北魏之后,从尚书左丞起步,做过东部大人,太中大夫,一直做到了内都大官一职。他正直廉洁,不接受别人的请托贿赂,参与审查判决各种案件时,公正无私。

圣旨不久就到了,皇帝同意了他们的建议,并且指定张蒲去完成这个任务,张蒲很高兴,他马上前去,到前沿阵地上,对那些被胁迫的吏民们宣布政策,晓以大义。

果然不出所料,那些人马上惊喜交加,他们立刻想尽方法逃跑到这边来,高高兴兴的投降了。这就有几千家。

他们又重新成为了良民。

于是安排他们仍然回去安居乐业去。

翟猛雀吓坏了,这谁出的招儿啊?太损了吧。人都快跑光了,剩下的也受到了消极影响,士气低落得无以复加,而且带动得连自己原来的部下也乱开小差,这仗还怎么打?精心策划的基业土崩瓦解,那么自己也只好逃跑了,他就赶紧逃跑了,他的死党只剩下可怜的一百来人还跟着他。

于是又开始了一场长跑比赛,张蒲不但会思考,会讲道理,他赛跑的成绩也不错,他们成功的追上了残余的叛乱者,对于这些顽固到底、死不悔改的叛乱核心分子,可不能手软,翟猛雀的脑袋成了士兵们手里的一级战利品,他的剩下的死党也全部被消灭了。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这次起-点515粉丝节的作家荣耀堂和作品总选举,希望都能支持一把。另外粉丝节还有些红包礼包的,领一领,把订阅继续下去!】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88dushu.net』
相邻小说: [古穿今]契约影后 欧星史诗无主之城 生死寻印劫 九灵山 荒之进化篇 废柴英雄传 恋爱碟中谍 [开封府]猫儿爱吃鱼 太古原界 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