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乙不服,正待争辩,看见了景授恶狠狠的眼神。上卿毕竟只是令伊的助手,此事过后,还是要继续做上卿的,而且江乙又没四大世族的靠山,江乙只能低头罢了。
楚王究竟只能叹了口气:“那本王就是失信于燕韩了。”
景授道:“胜过被豺狼魏齐盯上。”
楚王久久无语。景授说的是这个时代最通常的规律,弱肉强食。你可以不强,两败俱伤的结果,除非是世仇,很少有人能决心来做。但你要是变弱,周围各国都会如饿狼般扑上来,不需要任何理由。这也是秦国两次成为瓜分对象的主要原因。而楚国也正是通过不停的吞并才变得越来越强。
楚王只能默认了这个结果。但也不肯背上失信的罪名。竟然派了使臣前往燕韩两国训斥。韩国没有损失,懒得计较,得知来意后,没让楚国使臣见韩侯,使臣久候不见,只有怏怏而回。燕国损失了八万大军,还被楚王莫名训斥,燕公勃然大怒。因燕与楚国土不相邻,燕公便没顾忌,杖责了使臣并赶出燕国。楚王大怒,砸了第四套杯具。两国隔空怒骂对方,楚王怒极,却是忘了问一声燕国,为何明明回书同意延期却又按旧期进军。
二次谋秦之后,七国战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秦国不再是那个任由他国欺辱的弱国了。而今的山东六国,赵国明显弱过了秦国,现在最急迫的是怎么和邻国休战生养,哪里敢生谋秦之心。燕国国力与秦国相当,但一战被灭八万让燕国又一次领教了虎狼之秦的霸道,退缩北边锻炼新军去了。韩国与秦燕两国国力也是相当,但秦国一战以三万灭燕八万的事实让韩侯不敢轻视,韩侯庆幸的是,韩军没有出边关,两国之间就有回旋余地。韩国第一个派出使臣,声称愿与秦国加强通商,韩国的铁矿向秦国不限制开放。齐国离秦国最远,主要精力用来防备魏国偷袭报复。齐王大大方方的派了使臣,祝贺秦国一战灭燕八万,愿结友好。魏国此时的全部精力与仇恨都聚集在赵韩及偷袭了魏国二十万大军的齐国身上,虽然依旧看不起秦国,也不愿意在此刻被秦国在背后分心,听说齐国派出使臣,不甘示弱,也派出使臣,提出了不战的协议。楚王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觉得谋秦的确是错误的选择。楚王开始考虑联齐谋魏的战略。于是楚王也派出了使臣,与秦协定共进退。燕公听闻,大骂无耻。再听得连赵国都派出了使臣,向秦国认错求和,声明若秦需要,同样愿借道于秦。为免秦国今后只盯着燕国一家,燕公忍痛派出了使臣,言明先前都是误会,是受楚国要挟蒙蔽。
六国使臣如穿梭般来往,竟都算准了进出秦国时间,不愿意与他国碰头。秦孝公最需要的就是时间来保障卫鞅变法,他虽然知道这样的约定其实没有任何保障,但也笑呵呵的对六国约定统统说好。